智商高低是因为思维习惯不同造成的吗

现在我们先来简单思考一下整件事情的意义,即我们描述与测量人类大脑中的个体差异,并估测将差异与智力相关联的可能性是否有真正的意义(此处行文稍简略,我将在本书第十章与第十一章详细讨论)。然而不幸的是,此前这一领域研究的论证基础恰是此种老旧的观点:人脑有三六九等之分、个体能力的区别源于大脑构造中的差异等。这也意味着使用「脑力」之类的喻指(另有脑容量、脑体积、思维速度、思维效率等多种无稽之谈)作为衡量个体能力的标准,并且简单地假定可依据基因的机会排列对这些能力简单地进行评估衡量。
此前我曾提到詹姆斯·弗林所谓的「基因潜能打造高配的大脑」,似乎所谓「高配的大脑」就像「高性能的跑车」一般简单!事实上此种喻指并不少见。肯尼娅·马丁内斯(KeniaMartinez)与其同事在发表于《大脑地图》(BrainMapping)杂志上的论文中指出,某些个体的认知效率更高,而其他人只能望洋兴叹。伊安·迪尔瑞将大脑功能看作拥有某种程度上的「生物适宜性」(类似于达尔文进化论中的「适者生存」之说)。
学界此前几乎所有的尝试均以智商测试及一些量性手段为方法考量大脑的结构或功能,并试图在二者之间寻找相关的联系。例如,自19世纪开始便有研究者试图证明个体智力与个体大脑体积有关。所幸的是,此种研究思路即使是在当时也被认为缺乏准确性且粗制滥造,不堪一击。在过去的十几年间,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出现又为这一领域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科学的实验被认为是「大脑扫描」或「大脑映射」。
此类大脑扫描主要分为两种。在结构性磁共振成像中,扫描仪可在目标细胞组织上创建一个磁场环境以此刺激该磁场中的原子、质子。磁场消失后,质子活动逐渐回归常态,并能释放出一个可被测量的电符信号。目标细胞组织的密度不同,这一过程的速率便也存在差异。此类扫描能区分大脑与骨头(头颅)、脑灰质(分布密集的神经元)以及脑白质(分布相对分散且被包裹在脂肪神经胶质组织中)之间的差异。
磁共振扫描技术主要用来测量大脑体积。一系列以其做研究手段的实验曾指出智商与大脑体积之间的关联值为0.2~0.4。该实验价值目前已被学界广泛接受。
另有其他研究则使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该技术专注于大脑中一些更为具体细微的层面,如皮质表层或皮质厚度,以将其与认知表现相结合。伊安·迪尔瑞在他2012年的一篇报告中表示,如此研究「显示了在大脑结构与功能的相关领域所取得的关键的实证进步」。
大部分研究报告与上述两则研究一样可谓胡说八道,无一不是采用此前的「基因决定智商」的理论。例如,理查德·海尔曾花重金创办网站并做出了极其自信的承诺。其众多狂言之一是:大脑不同区域中脑灰质与脑白质的密度与人们的智商测试成绩相关。他在一篇热情洋溢的记录中写道:「研究人员即将能够得出详细具体的科学解释,向世人揭晓究竟何种物质定义了基因,基因来自何方,以及如何在大脑中运行操作等问题。」
I.Deary,“Intelligence,”AnnualReviewofPsychology63(2012):453–482,465.(ForfMRIscanillustrations,seetheWikipediaarticle“FunctionalMagneticResonanceImaging.”)
R.J.Haier,TheGreatCourses,“TheIntelligentBrain,”www.thegreatcourses.co.uk/courses/the-intelligent-brain.html.
使用App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App中查看
??App内查看|我不知道你说的物理的思考方式是什么,但既然你对“通分”产生了疑惑,我就想问你对“惯性”产生过疑问么?你对物理中的各种近似处理疑惑过么?
■我把题目描述看了三遍,只能说,题主对“物理好”的要求太低了,很难想象一个初高中数学没有及格过,连通分都无法理解的人的“物理好”是怎么个好法。
可能是因为中学阶段,物理选择题里概念题比例大,所以及格比较容易吧。
我身体素质不好,也就乒乓球、羽毛球可以玩玩和平球,足球、篮球这种对抗性强的基本歇菜。体育考试靠老师赏脸。
但是我清楚,虽然不同的运动从身体素质的要求到思维模式到战略战术都是很不一样的,但是我这种无论长跑还是短跑都在及格线上下徘徊的渣渣,还没有资格谈论哪些运动考验耐力哪些运动考验爆发力。

■笨这个词怎么定义?反应慢,还是执行效率低?医学上没有一种脑疾叫做笨吧。
不可否认思维习惯,可能决定着一个人的事业成功与否,得出此结论的前提是——这是一个评价型社会,分数与金钱往往成为个体成功与否的评价标准。所以,那些所谓思维能力很好的人,无非是善于解决问题罢了,无论是考卷上的考题,还是工作中的任务。
见过许多可能被称为笨的人,其实在很多其他方面都有过人之处,比如意志力、自控力、创造力,哪怕是吃一顿简单的饭或者看一场电影,每个人的内心感受和认知可能都千差万别,所以,思维能力是一个极其功利的词。
还是那句话,没有垃圾,只有放错的资源。很通俗的话语,但是答主感受极其深刻,有些时候自以为思维能力很好的人,其实在生活中往往会犯很多愚蠢至极的错误。

■忽然想起了学园都市搞的那个黑暗的五月计划………………一方通行之所以脑子里有那么多算式,全是因为他是第一位,从虚数学区提取的计算力比谁都多,而那些强行植入一方通行算式的人,level5一个也没成,倒是不少精神受到冲击的而一个人的计算力是由什么决定的呢?答案是:1个人天赋,有一份“素养判定”里记录了所有人的能力上限。目前全学园都市出场人物包括7位level5只有9个人有达到level5的素质,而只有1个人有达到level6的素质2学园都市的培养,学园都市选择了食蜂操祈,放弃蜜蚁爱愉,蜜蚁止步level3;明明都有体外辅助思考技术了,但是就不给解决结标淡希的心理问题,她也没什么办法但是底层研究员像小萌老师还念叨着“上条同学你只要努力就能到level5辣你看人御坂”和现实何其相似
■我和你有过相似的经历,数学学的不差,但大多都是靠得是记忆,经常苦恼于一些数学公式为什么要这样,搞不清来龙去脉异常难受,也不知道在什么场合要用他们。我认为问题出在国内教材和老师上,书本知识堆砌,老师也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导致很多喜欢思考为什么要这样的学生学得很苦恼,解决办法:阅读类似于《古今数学思想》、《什么是数学》、《后现代数学思想的根源》等一类书,查阅你苦恼的数学理论从发源到现在的发展历程,了解这套理论是谁提出的,在解决什么实际问题时提出的,后来又是如何丰富完善的,这样你基本上能了解到这个理论为什么会这样建立起来了。只有到这个时候你才能真正意识到,数学真的只是为了解决问题而创造的工具,没那么玄奥。
■此答案未经科学证实,纯属个人经历带来的感受
首先,思维习惯并不能反映智商。题主并不擅长数学,反映的是不擅长数学思维,这是众多的思维方式之一。很多人觉得数学好的人智商都高,数学不好的人智商都低我猜测是因为数学被广泛用作开发智力的工具。同样,我相信任何一个小孩子多会写几个字,多能背几首古诗也会被大人夸聪明。大部分人从小耳濡目染数学,这种大量的接触使得智商高的人从概率上来看更容易数学学得好。事实上,让两个智商有明显分别的人同时学习任何东西,在给定时间假定同样努力程度的情况下,智商高的人都更可能学得好。
所以,针对题主这种情况,我是这样认为的:题主可能相较于其他人对数学的接触不多,这种量的差距智商是无法弥补的。举个例子,让陶哲轩不经受任何训练参加IMO,他也没有取得顶尖的成绩(第一次他在基本没接触过竞赛的情况下参加了IMO,仅获铜牌)而由于物理是我们较晚才接触的学科,所以大家起点一样,题主可以学得很好。这也说明题主智商是没问题的,缺的是对于数学的训练。
另外要纠正一个普遍错误的看法,数学学得好的人一定是智商最高的。
智商会带给你额外的优势,但你的努力更重要。对于数学,热情,努力,足够的耐心缺一不可。不是“对于大部分人的努力程度根本不用拼天赋”而是“对于大部分人所学的,本就不是智商高者的专利”。
【智商高低是因为思维习惯不同造成的吗】学不好一门学科,首先应向我说的应从自己的付出来找原因。我想,对于大部分人,通分是规则,和思维习惯思维方式无关。

■我是路人小白,但是和题主有共鸣,表达一下自己的看法:我个人觉得和思维有很大关系,我从小就喜欢写数学应用题,不喜欢写纯数学计算题,我觉得很枯燥,后来就喜欢物理,我觉得物理和小学的数学应用题差不多,挺有意思的。因为不喜欢数学到现在都没有养成“数学思维”,有个很明显的感触就是:我写物理题知道从何下手,“有路子”;而数学题像一个完美的圆,我走不进去。物理公式在我的脑海中都有具体的东西可以代表,电就是电,力就是力,有一个理所当然的定义,可以互相变化;而数学没有,数学公式在我眼里就是一串字符,我能做的只有把数字带入进去,我不会变化它们,它们长得都好像,很容易就忘记了,做这题目就会突然有种恍惚感:我是谁?我在干什么?这是嘛玩意儿?对数意味着什么?三角函数是干嘛的?为什么平面和直线一会平行一会相交?于是数学引发了我的人生思考【什么鬼!■预警!本答案属于#人生已是如此艰难,有些事情再不拆穿就来不及了#系列。智商的高低是因为思维习惯的不同造成的吗?刚好说反了,真实情况是智商的高低更多地导致了思维习惯的不同。心理学家假设人的智商满足正态分布,约68%的人智力在85~115之间,约98%的人在70-130之间。75以下的人会被心理学家考虑有心理迟滞(mentalretardation),这一小部分人需要特殊照顾。130以上的人会被考虑为特别优秀,可以特别培养。再考虑到我们中国大陆地区的中学,假设一个普通中学有3000人,那这个中学约有34人智商超过130.设一个中学三个年级,每个年级20个班,每班50人。那在不分设重点班与普通版的情况下,每两个班就有1个智商超过130的学生。不过真实情况比较复杂,虽然国家规定义务教育阶段不允许择校,但从小学到初中的各个学校依然有高下之分,高中不在义务教育之列,学校可以明目张胆的择优录取。另外,智力75以下的人一般不在大多数人可见范围之内,这些小孩一般都是上特殊学校。并且,学习成绩和智商并不完全对等,在死板的学习环境下相关会更低。另外心理学家还发现,智商实际上并不是标准正态分布,不是左右完全对称。85-100的人比100-115要少一些,但极低智商的人又比对称的高智商者要多一些。本文的所有分析都是在忽略人格(俗称性格)以及差异环境(如家庭环境)的基础上进行的,现实情况更为复杂,本文做了很多简化处理。以上只是为了说明,你们日常生活学习中的确能见到智力之间有差距的人。如果老师对学生说:“你们智力其实都差不多,只要努力就好。”那这一般情况是为了安慰学生或激励学生,除非这个学校已经按智商分了班。接下来要说明,智商上的优势是如何转化为学习成绩上的优势的。1.基础能力,如机械记忆力,反应的快慢,思考的速度等。这些在年幼时的作用最为明显,当别人需要3秒钟才能算出一道加法题时,你只需要2秒钟,那这种微弱的优势慢慢积累,能让你自己有更高的自我效能感(俗称自信心),从而挑战更有难度的任务。师长也会注意到你和其他孩子的区别,给你更特殊的优待。2.学习技能,如提前预习、复习,将学习材料关联起来以加深记忆。在年幼时,智商高的孩童和智商较低的孩童的差距,就像两个人都去游泳,都是狗刨,智商高的只是狗刨得更快一些,取得了微弱的优势。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智商高的孩童已经知道“(瞎)努力和收获不成正比”,他们会先花时间学会蛙泳或自由泳等更快速的泳姿。而在之后的学习过程中,掌握了更先进方式的学生在同样的努力程度下能取得更高的收益。3.兴趣取向和动机。由于智商高的孩子更易取得学习成就,而取得学习成就之后能得到来自师长与同伴的奖励(夸赞等),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正向反馈,使得这些孩子有更强的动机去学习,继而获得更高的成就,形成良性循环。而其他没有建立正向反馈的孩子则可能将兴趣转向其他领域(体育、电子游戏等),避免与这些孩子正面竞争,去建立自己的其他领域的良性循环。4.思维习惯,智商高的孩子在以上机制的作用下,拥有了更多的知识,更多的智力技能,更高的自信心。他们与其他孩子在面对同样的问题时就会采取不同的策略,这就是不同的思维习惯。比如难度为n的问题,智商高的孩子可能会先认为其难度可以接受,然后思考解决问题的方式,再付诸行动,如果失败还可以调整方式继续进行。而智商较低的孩子可能第一步便认为该问题难度过高,只能接受n-m难度的问题,从而失去锻炼自己的机会。或者即便这些孩子自己去做,也可能因为不懂解决问题的技巧而采取机械试错的方式,在失败后也容易丧失信心,而作为挫折的失败感给这些孩子带来了负反馈,使他们不愿意再继续面对类似的问题。理论铺垫已经完成,接下来实际分析一些案例。如何提高智商?可以试试重新投胎(误)。如何解释重点班的学生,学习成绩依然高低不等?假定重点班的学生智商都在120以上,但有些孩子可能是121,有些可能是151。如果解释学生偏科?一些学生从某一科目中建立了正反馈循环,从而在该科目中获得自信与解决问题的技巧与知识积累。而在另一些科目中没有建立这样的正反馈循环,通常智商高的孩子倾向于在所有科目中都建立正向反馈循环,只是程度不一而已。如何建立正反馈循环?智商对于学习的作用恰如身高对于篮球的作用。如果你缺少智商,就像你缺少身高一样。你需要比别人更努力地练习,更频繁地向教练或他人请教并学习技巧性知识,还需要一个不断激励你的团队。在学校里,你需要一些不断鼓励你的老师,在你取得进步后及时给你正反馈,在家里,家长也要起到类似的作用。不过你很难控制同伴,所以最好有选择性的交友。鸡头还是凤尾,如何选择?很多同学都遇到过这样的选择,我是该在一个更优秀的群体中处于较后的位置,还是该在一个次一些的群体中处于靠前的位置呢?如果你是一个建立了“自我正向反馈机制”的人,那我推荐你选择凤尾。在更优秀的群体中你接受到了更有挑战性和更丰富的刺激,有利于你提升自己,前提是你不会因为成绩的落后而失去信心,从而失去正反馈循环。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因为常常拿自己和别人作为参照来对比,那鸡头还是比凤尾要好,这样能帮助自己建立一个正反馈循环。同学们,加油!预警!本答案属于#人生已经如此艰难,有些事情再不拆穿就来不及了#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