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提升自己的格局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高人指路。这就是提升格局的四个方法。
读过刘慈欣《三体》的人,应该都知道「降维打击」。
在宇宙中,遭遇降维打击的一方不仅毫无还手之力,对打击什么时候到来、什么形式进行无法预测,甚至当打击真正到来时,一开始都无法理解这种打击意味着什么。
降维打击,用残酷的方式展示了不同文明之间的巨大差异,也更符合光年尺度上不同文明之间的差距:处于高纬度的文明,对付低纬度的文明,就像人类不小心踩死一只蚂蚁一样轻描淡写。
真实的宇宙是不是这样的文明场景?我们无从得知,但刘慈欣的这部小说里的这个点子,在现实里却得到了很多实际的印证。
比如在商业上,让康师傅销量下降的,不是另一家方便面品牌,而是外卖;腾讯要对付一家很有潜力的创业公司,根本不用费尽心力地去竞争,而是直接出钱收购,如果它拒绝被收购,就出钱收购它的竞争对手。
在学习上,小学里很难的奥数题,放到中学,就可能变成非常简单的函数题;中学阶段非常难的几何题,用高等数学里的那些数学工具,可以很简单就解出来。之前看过一个段子,一个大学教授做高中数学题,忘了非常重要的公式,于是他重新用大学里的理论推导出了那个公式。
在人生的成长中,其实也一样。
当你的眼界、思维、经验以及信息、人脉等都和别人拉开非常大的差距的时候,面对同样的事情、同样的问题,你们处理的方式以及最后的结果,完全无法同日而语。
这也就是我为什么要花这么多时间来讲「格局」的原因。
之前说过,格局就是上面说的那些眼界、思维、经验等综合起来的一整套东西。
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
格局大的人对格局小的人,就是一种「降维打击」。
当你从小格局走向大格局,当年那些困扰你的很多看似完全无法摆脱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比如,家境问题、自卑问题、感情问题、收入问题、职业发展问题等。
当你打开了自己的世界,提升了自己的思维眼界,相对于过去的你,也是一种「降维打击」。
这才是一个人越来越强大的「终极密码」。

那么,我们该如何提升格局?
下面,我从实际行动方面为大家分析一下。
这些行动看起来都是老生常谈,但如何从细节里着手行动,为什么要行动,才是决定这些行动是否有效,能否成功的关键。
相信很多人都听过这样一句话: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高人指路。
概括的几句话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分析/理解的过程,真正的干货不会藏在标题里。
第一,要读万卷书读书当然有用,关键的问题是读什么书。
有一句很流行的话:小的时候,我们吃过很多食物,现在都已经记不起来它们是什么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长成为我们的骨头和肉。
很多人用这句话来说明,世上没有白读的书。
我的看法是,这个世界上到处都是白读的书。
我中学时,学校旁边有好几家租书店,生意都好得不得了。
里面的书,除了武侠小说,还有各种言情、玄幻小说。
保守估计,我看了上百本。学校里看得多的人,估计看了上千本。
这些书,不客气地讲,很多是文字垃圾。
你看一万本甚至十万本,除了学习成绩下降,更沉溺于做梦以外,不会有任何好处。
「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前提是,你读的得是「诗书」,而不是「种马小说」。
真正能提升一个人格局的书,有以下这五类。
(1)知识类的书。我们从小到大的课本里教的内容百分之八九十都是知识。这些知识,就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产物,你学习知识的过程,也就是不断拓展认识世界的过程。
(2)技能类的书。工作以后,大家读的更多的书,都是这些方面的书,如编程和职业技能提升,这些大部分是人们社会生活的经验积累。学习这些,相当于直接吸收了别人的「内力」。
(3)思维类的书。除了传统的哲学和心理学图书,如一些介绍提升思维能力的图书,现在社会、历史、政治类图书,也可以帮助大家学习一些思考方法。
(4)审美类的书。审美是人类的一种高级认识活动,很多书看起来没用,但能帮助我们提高文学素养,塑造我们的三观,如诗词歌赋、文学艺术类图书。
(5)有些时候我们看了一部小说,内心受到极大的震撼和洗礼,这就是文学的意义所在(劣质「言情小说」是不可能有这种效果的)。
读书很重要,但真正能帮助人们提升格局的书,其实就是知识类、思想类的书。
第二,要行万里路所谓的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并不是一句押韵的口号,而是有逻辑支撑的。
书给人的启发始终是间接的。
经验也好,思想也罢,从学习到掌握再到指导实践,往往需要一个过程。能加快这个过程的最好的途径,就是去经历。
人生的很多成长都是由经历带来的,比如,有人从小就去过很多地方,所以眼界比较广;比如有人经历了人生大起大落,所以心理承受能力很强等。
在大学毕业之前,我读的书除了在吹牛时有用,没什么其他用处。我有时候会怀疑,自己看这些书,看得心比天高,现实里却命比纸薄。我进入社会之后,经历了起起落落,起承转合,摸爬滚打,才发现自己读的书里蕴含了太多的道理。我用它们来分析自己遇到的问题,指导自己的行动。这些独特的经历和之前广泛的涉猎相结合,才成就了现在的我。
我认为,一个人要扩大格局,首先要清除内心对安定的追求,能够敢于走出舒适区,去见那些未曾见过的风土人情,去经历未曾经历的人生。当然这样的经历,并不是简单的「上车睡觉,下车拍照」式的旅游。
行万里路,目的很重要,就是要去「见」,不要去「秀」。
并不是所有的经历都能带来改变。
使用App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App中查看
??App内查看|做一件事时,思考“为什么”。

心理学如何解释“格局”|解释水平我们常常在各处看到“格局”这个词,有人说它是指思想的深度,有人说它是指承受委屈的能力,有人说它是大局观。字典对“格局”的解释是“事物的认知范围”,格局大的人更能看到事物的全貌,更能从长远考虑。其实,心理学中也有类似“格局”的理论,用以描述“人们对同一事件的表征的抽象水平”,即解释水平(construallevel)。
“格局”有大小,解释水平有高低,可以按抽象水平划分。解释水平高的人,在理解事物时更抽象,在前文读文献的这个例子中,“接触前沿知识”就比“认识文献中的词”更抽象,也更接近于事物本质,并且更显得与目标相关——不然读文献是为了干啥,难道真的就是为了学单词吗?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也是从具体到抽象的,也就是说,“抽象”是一种更晚出现、更高级的思维方式。的确,在研究中,解释水平高的人们好像也能更“厉害”。




“格局”越大,越易成事|解释水平与自控许多故事告诉我们“格局”大的人有多厉害,多能坐怀不乱、卧薪尝胆、背水一战。虽然这些故事都是个例,但大样本的心理学实验也证明了这样的结果。
心理学实验发现,高解释水平的人更容易做到延迟满足,放弃眼前的诱惑而选择等待更有价值的回报;也更能坚持健康行为,在锻炼时坚持的时间更长,更能抵抗巧克力糖这种不健康食品的诱惑。高解释水平的人们甚至会更反感诱惑,因为面前的诱惑让他们想起的不是一时享乐,反而是他们的远端目标,相比之下眼前的蝇头小利根本不值一提,于是他们更容易抵制诱惑,促进了自我控制。
不过,研究者也认为,这也可能是一种双向的影响。当我们打了鸡血活力满满时,是从来不会怀疑自己在做的事情没有意义的,出现这种念头,往往是在这些情境下:改了许多遍简历还是收到拒信,debug到深夜依然报错,从早到晚做了一天实验,发现费了很大力气收集的数据从一开始就不能用……做这些事情已经让我们精神紧绷了很久,以至于精疲力竭、自我耗竭(ego-depletion)。当我们耗竭时、本身就无力自控时,我们才更容易觉得“不值得”。
也就是说,迷茫时的自我怀疑其实算是正常情况,许多人都会有——你并不是自己在战斗。
当我们没有力气自控时,我们就会变得解释水平低下,难以去考虑大局、抽象思考;而降低的解释水平,又让我们更不愿意控制自己,进一步阻碍了我们的表现。




如何“做大事”|操纵解释水平虽然我们有时会疑惑,我们做手头这些琐碎的小事到底有什么用,甚至因此怀疑自己的价值,但也许,开始这样的思考就已经迈出了提高解释水平的第一步。
在实验室研究中,心理学家想要操纵解释水平,就要让参与者用不同的方式去思考。问参与者“怎么做”是启动低解释水平的方法,而“为什么要做”,就可以启动参与者的高解释水平。
生活是免不了琐碎的,从起床穿衣洗漱,到读书作业实验,一天里的每一个环节都有无数细小的组成部分,更别说需要数月时间完成的论文、数年时间拿到的学位、几十年追寻的人生目标。当我们只关注到怎么做的时候,我们就淹没在这些琐事里;而当我们可以偶尔从琐碎中跳出来,思考它们的时候,我们就已经迈上了更高一级的台阶了。
“我什么要做这件事?”提出这个问题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把细节模糊掉,为它找一个抽象而指向目标的解释。如果今天的任务是完成统计学作业,那么在翻开教材、看一个艰涩的公式、做几道计算题的时候,比起抓狂烦躁,想一想“我这是在学一门有用的学科,是为了看懂文献中的数据分析部分,是在为我自己的研究方法铺路,是科研路上的一小步”。即便这样写出来有一点中二,但相信它,真的能让我们更有继续做的动力。
下次再怀疑自己“我做这个有什么意义”时,不妨温柔而坚定地回答自己:“我在完成一件大事!”



首发于:如果你也迷茫“做这些有什么意义”,那新的一年,做点“大事”吧
我在其他平台(微信/微博/B站...)的名字都叫「心理学生看点啥」,欢迎搜索关注。

■我带这个问题去找体育老师。
她说,提升格局,无外乎“大小”二字。
一、古人云:治大国,若烹小鲜。
凡遇大事,就往小了想。
例如,中美两国关系的事大不大?专家会以家长里短去分析解读。如:“中美夫妻论”、“孝子送终论”。这就显得比普通韭菜的格局大。

二、古人云: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
凡遇小事,就往大了想。
例如,婆媳关系,说破天也都是家长里短、鸡毛蒜皮。但大V会以帝王心术、孙子兵法去分析解读。这就显得比小透明的格局大。
“大小”不仅能提升我们的格局。同时,它也是文艺创作的常规手法。
例如:写小说,要展现大思想。描写大时代,要塑造小人物。
在职场中,“大小”也有用武之地。
例如,领导交代的小事情,我们要大刀阔斧的去干,方显我们对此事的重视。
领导交代的大事情,我们却要谨小慎微的去做,方显我们对此事的重视。
那么,“大小”为何会有如此功用?
因为,“大小”是对比(反差)的一种形式。它能够在受众的心理上制造出小概率事件。
根据香农信息论,事件发生的概率越小,其所承载的信息量越多。
而人类偏好大信息量的事物,即使看不太懂,也会不明觉厉。


■什么是格局?
一个高中学生,整天为同学间的攀比,竞争,嫉妒困扰,作为过来人,你是不是很自然的就能劝他,你面临的对手,不是你的同学,也不是你的校友,而是全省几十万考生,你的同学是你最亲密的战友,一个持有这种想法的人,多半就能调整心态,那么,这能不能称之为大格局?
在一家餐馆吃饭,花了好几百,但老板为几块钱零头斤斤计较,你是不是在心里想,这种人怎么能做生意,如果是我,肯定会抹掉零头,甚至还会送几瓶饮料,顾客和口碑才是最重要的啊,这能不能称之为大格局?
一个职场老油条,拿着微薄的薪水,抱怨这点钱够干啥,本职以外的任务能推脱就推脱,你是不是非常着急,傻瓜,工资算什么,主动去做别人不愿做,做别人不想做的事情,你才更有机会,更能脱颖而出,这能不能称之为大格局?
如果当事人能做到我们心中所想,我们当然竖起大拇指,不一定是大格局,但最起码是一个有格局的人,但作为旁观者,我们能否称之为有格局的人呢?
很抱歉,绝大多数人不是!
看清楚别人很容易,但看清楚自己很难,看清了能做到更难!
所谓格局,不是对别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而是当我们作为当事人,作为猪脚时,我们怎么做,我们的格局,就是在一个个决定,一个个行为中塑造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