咋样才能考试超常发挥

很多学生不是考试型选手,也就是说他们平日里学的比谁都努力,模拟开始也非常优异,一到正儿八经的考试时,就怎么也发挥不出来,简直就是个魔咒。要说「克拉克」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原来克拉克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澳大利亚的长跑名将,他曾经多次刷新了世界纪录,并被赞誉为当时「田径场上的奇才」,可是就是这样一位运动健将,却在两次奥运会中由于自身发挥失常而与奥运会金牌失之交臂。
因而在心理学中,我们常常将平时训练有素、成绩优异的人在大型比赛中却出现大失水准的表现称为「克拉克现象」。而这也是当前高三中经常出现的现象,尤其以女生的表现最为明显。
原来,发挥失利这种事还有性别区分,许多优秀学生在平时的备考过程中表现得十分优异,可是在实际的大考中却经常因为不自信或者遇到突发情况不能很好地处理,导致心理过度紧张,出现成绩发挥失常的现象。这一现象正是高三学生多重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共同作用的结果。
「克拉克」现象属于复杂的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它不仅不利于学生在即将到来的高考中发挥自己的真实水平,最终考上理想的大学,开始自己新的人生道路。
更重要的是如果这些心理问题得不到妥善的引导和解决,必将导致高三学生的心理产生扭曲,人生观和价值观出现偏差,对其未来的发展也会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不利于学生「高考」超常发挥的因素
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主要目的,除了要学会相应的科学文化知识之外,更需要借助高中这个平台领悟最基本的做人道理,学会各种为人处事的基本技巧,并形成较为健康的心理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应付未来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人和事。
但是在当前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全国绝大多数高中学校只能把高考成绩和升学率作为高中教育最重要的目标,这就使许多学校纷纷对高三学生展开了「高压学习战术」,以期获得更好的效果。
于是,我们就会看到学生在高三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不能得到充分的重视、正确的引导和及时的解决,它不仅会影响到「出现问题」的学生在高考中的实际水平的发挥,甚至直接导致了这部分高三学生在高考中的失败。
第一,有些高三学生在三年的高中学习过程中由于成绩不理想而长期受到老师的训斥和同学的冷遇,在这种反复挫折感的累积下,他们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还未参加高考就已经宣布了自己的「死刑」,直接导致了自身的「落榜」。
第二,有些高三学生由于在高考前的历次模拟考试中表现得并不是很理想,于是,对于自身能力产生极大怀疑。他们顶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参加考试并将这种急躁、不自信的情绪带到高考考场上,考试结果也可想而知。
第三,部分学生由于长期受到题海战术的影响,已经对考试出现了恐惧和抵触心理。还未进入考场就己经表现出失眠、腹痛、头疼、心慌等不同程度的生理、心理病态症状,对考试成绩也是一个不小的影响。
第四,有些学生虽然在历次模拟考试过程中表现抢眼,但是他们自信不足,心理脆弱,在高考过程中也同样会因为对自身能力不够信任、心理怯场的原因,遇到突发情况手足无措,最终只能导致考场中发挥失常。
由于高三学生在心理层面上的发育不够成熟,他们在具体学习、生活中受到外界的影响时,也容易产生对人生、对社会等一系列错误的价值观,而在这些错误的价值观所指导下的行为,其结果必然是错误的。
并且在错误价值观的指引下造成的挫折和失败,常常会使学生心理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很多时候,造成了失败,出现了问题,他们不从自身找原因,而是一味归咎于客观原因,越是失败越是迁怒于别人和社会,扭曲的价值观促使他们一错再错,各种心理问题也就因此而产生。产生的具体心理问题有:
1.「将成绩视为个人价值唯一判断标准的功利心理」。
使用App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App中查看
??App内查看|哇终于等到这个问题了。
我中高考全部超常发挥,名次都是三年在校最高,提分30+,班内名次大概比正常高10+,尤其是最后几次模拟考成绩十分稳定,完全没有爆发的迹象。
来了大学也是一样,上个学期英语听力一次模拟一次正式,中间差半个月。模拟我考了22/100,正式考考了76/100,分数出来我都以为自己看错了,而周围的同学正式考却没有模拟考的好!
除了运气,我觉得超常发挥有两点最重要。
一是放松。这是老生常谈了,但真的很难做到。一紧张,大脑就容易想别的事情,实力碾压也就罢了。如果真遇到不会的题,紧张的人第一想法是:我不得这个分会怎么样?就算后面回归正轨去思考:这道题怎么做。做不出来怎么办这个问题也会时不时蹦跶出来下,严重扰乱做题思绪。
尤其是大考不同模拟考,一些新颖的题型看着陌生复杂,有时却只需要脑子转个弯就秒懂。所以轻松与否就更加重要。
中考的时候我是提前知道要去中加班,考0分都能上的那种,玩儿似的上了考场,出来分都懒得估。
高考的是后全家都以为我达不了一本线,想着二本随便挑吧,父母一直跟我说考成什么算什么,就算成三本也上就是了,绝不怪我,其实高考前一个月我就尽想着考完怎么玩了,考前还回家自习了一个月,朝八晚八,午休三个小时,可把我轻松坏了……考试那几天常和门口的监考老师唠嗑,最后考完英语我还想提前五分钟交卷体验一下,被监考老师无奈的劝阻了……
所以轻松与否,周围人尤其是家长的态度很重要,我一直很感谢我的父母,让我把最终大考当成解放而不是战争。
我现在还记得我高考数学把几何图给弄花了,然后特淡定的自己又比着画了一个。后来想想当时的自己真是十分冷静。
第二是实打实的实力。问的就是超常发挥你谈什么实打实呢?
要知道超常发挥并不是天边飞来的,而是把你毕生所学,甚至是犄角旮旯里的那些东西,全部用出来去堆积新的高度。
超常发挥不是魔法,它展现的是模拟考考不出的隐藏实力。
别看我超长发挥很爽,初中的我一直很疑惑,为啥我成绩总是在中游徘徊呢?我觉得我都学会了呀!上课认真听,作业认真做。甚至有时候单门科目的小考还能拿全班第一。
中考告诉我,我不是自恋,只是更适合做中考原题。
高考就更是了,我们最后几个月物理数学上课只讲难题,小题自我消化。对一很多人来说,正是得分的不讲,不得分的拼命讲。
要知道,高考有一部分题,尤其是前面的小题是一定要送分的。而现在的模拟考卷,总想方设法在前十的小题上也做出花样来,美其名曰锻炼思考,培养考试素质。后面大题的套路又全照搬高考,尤其2017化学最后一道图像题,变式我都做烂了。现在好多模拟考卷侧重破解套路的能力远大于高考。但高考的套路谁又能压中?基本功才占大头。
我个人认为高考超常发挥和失常发挥的人,看似偶然,其实大多数都是更擅长/不擅长套路题的毛病在高考中暴露了而已。那时候我每每做到高考原题,就觉得比模拟考顺手多了,卷子考出来的只是水平的一部分,自己对自己的定位一定要清晰,要敢觉得考不好是因为模拟卷子不适合,坚持学下去高考会见真章。
高考成绩出来前别看我在家长面前表示慌得一批,你没别期望太高。其实心里想的是:
估计和中考一样要上天哦!
做高考卷的时候简直太顺了,比前面的那一次考试都更舒服。
后来想了想,我觉得我就像一个六十级的勇者,低于我等级的问题能斩杀,却拿更高级的考题毫无办法。
模拟考是40~100级考题的大乱斗,我自然输得很惨。
高考却全是20~80级的题,我在里面当然轻松很多。
表现出来,就好像我全凭运气超常发挥了一样。
那次英语听力就更直白了,模拟考的语速刚好把我ko,正式考试放慢了那么一点,我就舒服了。至于考的不好的人,我观察,大部分是那些老师叫回答问题就面红耳赤的朋友。





■谢邀
为什么我看到的最多的两个字,是放松?
放松这两个字,就是幸存者偏差,而总结出来的结果,并不是结果本身啊,这让我想到一个故事——
就比如说一个得癌症的人,医生和他说最后一段时间,就不要用药了,想吃啥吃啥,开开心心就行。没有想到,这个人他开开心心的过日子,癌症非但没有加剧,反而病好了。
这个时候,我们能不能将“不用药,想吃啥吃啥”作为对于癌症的常规疗法呢?
想想就知道,答案一定是不行的啊——可能有几个人因为开开心心的心态疗法最后从癌症中痊愈了,但是我们看到更多的,是没几天,吃吃喝喝完,就这么挂掉的。
同理,作为一个老师,我在这里一定要再一次和大家说明白的一点——千万不要完全相信“放松”这个说法,不然会出很大的问题的。
我见过太多的人,考前状态不对——该玩就玩,该干嘛干嘛,最终导致的结果,是考试考砸了。
而且这部分同学,是占了多数,毕竟看数据就知道,每年“超常发挥”的同学,只是少数,反而马失前蹄的同学,占了更多的人数。
那么如何超常发挥呢?在这里,我用我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大家慢慢分析“考场发挥”这个问题的本质——
(一)紧张的危害
首先,我要承认的是,很多人的感觉是对的,放松是有合理性的,但是合理之处,不是放松这个行为本身,而是放松背后所带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心态建设——想得少。
没错,重点是在于,想得少,而想得少带来的好处,是让我们避免于“紧张”的状态。
避免紧张,是我们考试来说,“正常发挥”的必要条件。
没错,是“正常发挥”。
因为紧张本身,会让我们对于当下的问题复杂化,让我们没有办法正常发挥,让我们对于每个行为所带来的结果带来过度的期待,而这样的患得患失,会影响我们的发挥,会让我们将过度的专注放在无所谓的“过程”上,而不是真正关注到结果。
给大家举个例子就知道了,很多男生追姑娘的时候,就会很紧张,很多高中毕业但是没有恋爱经验的男同学,就会问我一个问题——余老师,你能不能告诉我,和姑娘聊天说的第一句话,应该发什么?
其实我们现在从理智的角度去看,你第一句话发什么,对于后续的影响其实并不大,你只要不要骂人,不要失去礼貌,其实发什么对于结果来说,没有影响的。
但是很多同学就因为紧张,而夸大了“第一句话”这个过程本身,带来消极影响,从而将注意力放到“第一句话”本身,而不是“说话”之上。
而同样,考试也是一样,很多时候,同学们在考场上,考砸的原因,就在这里。
为什么很多同学,平时作文训练写的都很好,但是一到考场就容易偏题,就容易马失前蹄?
就是在于他过度夸大了对于应试“过程”中某一个细节的忽略,对于自己成绩产生的影响。
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作文就是如此——过度紧张会带来的,就是容易偏题,小朋友在看作文材料的时候,过度关注了材料中的某一个细节而忽略了对于题目的整体的理解,他认为材料中的某一句话所展示的细节是非常重要的,而过度关注细节本身,影响了他对于文章题目的认知。
就比如去年,我有一个被训练非常好的同学,但是高考的分数却没有得到非常理想的水平,而原因,正是因为这该死的紧张。
去年我们考试的题目是这样的——
20上海真题
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看到这道题目,我们现在都知道,这篇文章应该写的,是“差异化的文化带来的观念的互补,能够让我们的认知本身得到发展。”这样的观点。
但是我那个同学在考场上,过度关注的,是文章开头所具有的“倾听”两个字,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小朋友讲更多的笔墨放在了“倾听”带来的问题上——他写的论点变成,“带着偏见的倾听,会让你对于你的偏见做到固化,而当你的认知发生了固化,你会尝试从外界寻找证明自己偏见的证据”。
非常可惜的一个同学,他得到的立意本身不可谓不深刻,但是对于文章来说,就有了问题。
因为紧张,导致他过分关注倾听,关注中国味,直到文章快写完了才发现,好像题目说的是“更深刻的感受”,从表意上来说,如果写他那篇文章,应该用“更顽固的感受”更加合适。
但是这个时候已经发现这篇文章已经定型,时间也不允许他彻底推翻自己的作文重新写作。
所以最终导致他的语文成绩并没有达到我们的训练水平,但是我们从这个同学身上看到的,就是紧张带来的问题——紧张让我们太过于注重某一个细节所带来的损失,而丧失了对于别的细节以及整体的理解,毕竟,人在心智上的专注度是有限的。
所以,放松的状态本身,能够让我们避免对于“细节的缺失”产生过度危害的预期,从而让我们能够正常的发挥出自己的水平。
(二)如何避免过度紧张
那么接下来,就开始出现了第二个问题,如何避过度免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