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低薪却有房的北京人不把房子卖了去外地发展

我家老房的情况特别适合解答这个题。
我家老房在东2环到3环之间,是80年代的单元楼,结构结实,格局憋屈。这个房是当时我家老爷子调房调过来的,用两个二环里的小房换的这个“大房子”,为了什么呢?为了我上学。下楼左转50米,就是区重点小学。

当时流行换房,还有调房大会,现在的小朋友可能对此都觉得匪夷所思。那时的房子不是商品,不能交易,就是根据各自的需求相互换房,为了住房面积、周边资源等需求而换房。我家就是为了我上学近换过来的,也因此我家其他人的身份证号除了我都是110101开头的,我就没排上中国第一个城市第一个区的号。

这一片儿住的很多都是这边供暖还是什么的单位的员工,后来这边的平房拆迁走了很多人,但是单元楼里的人几乎没有变动。

在07年左右的时候,楼对面起了一个shoppingmall,还没开业,这个集团就派人来跟我们谈拆迁事宜,想要再建一个子楼。当时的北京房地产是什么环境呢?南四环都已经一万多了。

这个财团还挺有实力的,一个单元一个单元和住户谈。是这样说的,因为这个nb的地理位置,虽然我们是老房子,但是仍然愿意给出当时周边的商品房的价格购买。

我楼上的老住户们就说了,你给这钱没用,我拿着这个钱就回不来了。

工作人员说,不会啊,现在的市价就是****。

老住户说,我们现在的房子70多平,这周边全是大户型,而且每年的物业费是多少多少,水电费比以前贵一倍,不划算,不卖。

工作人员说,您拿着这钱可以去外圈啊(当时通利福尼亚起来了),去外地的话这可是一大笔钱了,生活会很好。

被一个年轻人建议卖房去外地当时这些老北京们七嘴八舌就炸毛儿了。等群众情绪安抚下来,楼上的一个老先生说得很有道理,无法反驳:

你说这是黄金地段你也知道这儿好啊,你说说这儿为什么好啊?这下楼,左手50米是区重点小学,右手50米是邮局,马路对面是超市,进二环走15分钟,出三环溜达着,公车有10几趟线儿,走到地铁一刻钟,那边一个三甲这边一个二甲,社区医院在马路对面。让我们去外地,你可算了吧,这钱也就一百多万,等我在外地安顿下来,这钱指不定毛成什么样儿了。

然后你猜怎么着?这片单元楼就没拆成。

后来这个思维清晰的老住户在第二年自己把房卖了,人家闺女给接走养老去了。

其他各自卖房的住户情况也有些许相同,都是不指着这一套房的,有别的去处。留下来的情况就很相似了,这套房,刚需,卖了去别的地方,不值当的,瞎折腾。

出题的小朋友你可能是这么想的:手里拿个大几百万上千万去一个消费水平很低的地方,后半辈子就躺着享受生活啦,生活压力就没这么高啦。帐不是这么算的。

你到一个新的地方,要建立自己的资源网、建立新的人际关系、适应当地的人文和政策、有子女的家庭要考虑到孩子的教育、家里有老人的要考虑当地的医疗情况和水平等等(40岁以上的就要考虑医疗问题了)、甚至是宠物的医疗水平也就在大城市能体现出优越性(我家猫前几天半夜看急诊,非一线城市别说24小时宠物医院了,宠物医院的资源都是有限的)。。为什么外地年轻人削尖了脑袋往北京钻,为什么呢?资源、环境、机会在这儿摆着呢,对吧。
别说07年了,往前推几年正是北京某些地区拆迁如火如荼的时候,我身边就有靠着卖房拿一笔钱去外地的,到了那个地方先被租的搬家公司洗劫一空,然后做买卖又赔钱了,通过“熟人”介绍换了一个地方开始养羊,坚持了五年穿着裤衩儿就回来了,幸亏北京还有一套房没动,回来还有栖身之地。这还不算是低薪人群呢,当时人家可是拿着津贴和补助的国家优秀人才。

你问的是拿低薪的人群,挣钱不多可以被叫做低薪,那么这样的人群手里的资源也应该是相对匮乏的吧,房子应该是这个人群手里最有价值的东西了。除此之外,上面加黑的那段更是资源,这就好像你在问:

你为什么不把你手里仅有的值钱的东西卖了去追求价值相对低的东西呢?

那是疯了。
|除了房价,帝都还真不是一个需要高薪才能活下去的地方。那么别人已经解决了住房这个最大的问题,真的有必要为了所谓的发展背井离乡?在皇城根儿底下过老百姓的小日子,又何尝不是幸福。
■原因是北京基本生活支出可以很低。
医保、养老、公交、地铁、公园等福利和公共资源很丰富。
我有个同学老早就有自己的房子了。虽然家里的东西都用好的,厨房博世,卫生间科勒,沙发LazyBoy,胡桃木饭桌、宜家的床。穿的也是名牌。汽车也有,长年借给别人开。
但平常生活中却抠得很。他每个月的生活开支,我觉得1000元就够了。
早上起床,刷牙洗脸、吃一个月饼(半冰箱全是月饼,日)、一根香蕉、一个鸡蛋、一杯冲泡的豆浆。
换上骑行服、骑自行车上班(自行车1万5)
中午在单位楼底下食堂吃,有食补。
下午骑车回来,小区楼下买一张山西葱油饼,扛自行车上楼。
回家后洗澡,洗衣服、晾衣服。
家里常备了几公斤炒花生米,挖出一小碗。两瓶啤酒。一个大的生辣椒,一个西红柿,一个黄瓜。有时超市买只烤鸡,撕开,分5份,一天吃一份。
吃完之后,吉他边弹边唱个把小时。倒腾一阵自行车。
然后听音乐一个小时,接着看环法、F1、Discovery,HBO剧。
喝的水是用5升的水壶去小区楼下的大饮水机上去接。1元(还是1.5元?)一壶,一次两壶,一周差不多一次。
几乎每天都是这样。
周末出去骑车,彪一趟潭柘寺,来回约80公里吧。
骑车的时候带能量水一瓶、巧克力块两个、卤牛肉半斤,鸡蛋两个、黄瓜两根。
流程是这样的,骑到戒台寺山脚下,吃1个鸡蛋、1块巧克力、1根黄瓜(爽口);然后骑到潭柘寺到山底下,吃另一个鸡蛋和巧克力和黄瓜,骑到山顶。返回途中,在戒台寺山脚有一家面馆,量大,让老板把牛肉切了,要两瓶啤酒,吃完一气骑到家。
每周末基本如此。
头发自己买的剔子,自己用卡子在镜子前剪齐平。
出门的话基本不打车,首选地铁,其次公交。
一般很少出门。
长假会在国内骑长途。最长一次从北京经山西到西安,然后自行车拆了装箱邮回来,自己坐高铁回来。
差不多隔年出国游一次。
我俩差不多个把月见一次面。两人小区对面的巫山烤鱼香辣味一条,我点小炒肉一盘、他点松仁玉米一份,啤酒若干。轮流付帐。吃完半下午自行车一起彪广场一趟。然后各自回家。有时一起彪潭柘寺。
——————
不是我,我已经堕落了。
他有个好媳妇,从来不找事,也不好购物。

■清源西里的阿姨、黄村买熟食的大姐遥望着北方,说我曾经也住在西单。回龙观剃头的大哥也愿意谈他小时候四九城里灯市口的童年。学院路,马甸桥,航天桥,复兴门的美女,每四年就换一批,怎么可能留得住。
■这个说法不是太对我最近在装修二环里的房子,因为孩子学籍的事跟街道的人聊过几次,其中涉及了一些数据。我们这是北京西南二环,以前的宣武区,土著居民大多是社会底层。街道有过大概统计,通过几次人口普查,60年代以前就在此地居住的土著居民目前还居住在本地的不到三分之一,现在的主体居民是90年代后期陆续迁入的,就是房改之后通过商品房购买的方式迁入的。我们划片小学是不错的小学,我曾跟一位老邻居打听过情况,他的孙子目前上三年级,孩子所在的班从一年级开始,土著居民的孩子就没超过五分之一,我指的土著是五六十年代就在此地居住的居民。所以可以看出大量的低收入的北京土著早就迁出了原生地,至于去向就太广了,我就没有数据了,不过可想而知绝对不会在城市中心区了。最后说一点很重要的事,就是有大量的老北京居民确实是有房住,但都是早期的公租房,根本没有办法交易,他们中有大量人是希望搬走的,但是根本没有能力离开。比如我居住的小区,只有10%的人家有正式房本,其他的都是公租户,小区有房管所没有物业。我的看法就是第一实际已经有大量土著迁出了,第二北京人有房这个说法是片面的,正确的说法,很多北京土著有住的地方,但没有房子。
■我是北京人,从小在东城区长大,一路还算顺风顺水,现在两口子都供职于央企,生活基本算小康偏上,就是大钱花不起,吃喝没压力的状态,很想认真回答你的问题。我现在住的房子大概是五六年前买的,由于是学区房,涨的挺快,现在将近翻倍了。我从没有把房子卖了去外地发展的打算,原因如下:先说最主要的,这里很好,而且这里是我的家。虽然平时也各种吐槽,但客观来说,北京的综合素质在全国应该是最好的,非要准确点说就加上之一。在最好的你最熟悉的城市里,坐拥着从小到大积累的全部社会资源,如果仍然薪水很低看不到未来,那我觉得压根不是环境的问题,应该多反思反思自己了。天时地利人和你都占全了还混的不声不响的泯于人群,谁给你的勇气让你相信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只靠一笔不大不小的现金起步你就能翻云覆雨了?梁静茹吗?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北京人在北京生活发展,混的好的早就起航了,混不好的出去也够呛,甚至会更差。其次,北京人大部分是很恋家的。我觉得人其实都是有惯性或者惰性的,不到万不得已不愿背井离乡,北京人可能加个更字吧。从小在皇城根儿下跑大,吃过见过玩过,你再谦逊,骨子里其实还是有一种优越感的。这种优越感绝不是对其他地域的瞧不起,更多的是对自己家乡的一种认同和骄傲。以我的同学们为例,大学毕业后去向分为几类:直奔北上广打拼的,回到原省但首先考虑省会或经济发达城市的,留在学校所在地的,随风而去哪有朋友有资源就去哪儿的。唯独北京的学生,几乎清一色的无论家境优劣都选择回家发展。有机会是一方面,恋家也是真的。再举个例子,上学时一到节假日特着急回家的也是北京孩子,恨不得下课就直奔火车站机场,早到家早舒坦,相比之下我的很多外地同学连暑假都不回家,没事儿,不旅游,宁可跟学校呆着,白天打球晚上网吧也不回家,北京这样的少之又少。最后,北京人相对而言比较知足常乐。这话其实得分两头说,好听了讲叫知足常乐,难听了说叫进取心不足拼劲不足,都是相对而言啊。从小到大我接触到的北京人,当然也拼搏向上锐意进取,这个大方向是没错的,但在对待生活的态度上尤其是物质生活的态度上多多少少会表现出一种随遇而安的悠闲姿态。该争取的争取,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真不行也就不行了,不死磕不较真儿,一样乐乐呵呵的。这大概跟从小的生活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还是那句话,小时候相对富足,吃过见过,比较容易拿得起放得下吧。我有个高中同学,女生,名字里有个“享”字,她自己说爹妈起这名字,就是希望她将来有个房子、有口吃的,再有个孩子,这就挺好了,享受生活。我觉得她家的心态就挺有代表性的。你有钱那是你的,你本事大日进斗金我也佩服。但我不愿意穷极一生去追求物质财富,该得的得着,够不着的也不羡慕,老话儿说天棚、鱼缸、石榴树、老爷、肥狗、胖丫头,就挺好。最后一句:我是北京人,我爱我家。





■那么多人背井离乡跑到北京来,不就是因为北京能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么?一转头,你却要人家把北京的房子卖掉去外地发展?外地那么好发展的话,那么多人干嘛背井离乡的跑北京来?
■去外地发展?去外地能有什么发展?外地要是有发展,那大家都乌央乌央的往北上广深挤,难道是疯了?能生在北京就算是投胎中了奖,直接就是easy模式,结果还混个低薪,再把房卖了,相当于把easy模式退档,非开个更有难度的重新来,是不是吃错药了?中国的问题就是一线城市和其他城市的差距太大,医疗,教育,交通,工作机会这些都不用说了,你去三四线小县城想吃个麦当劳都没有,想买个优衣库人家都不知道你在说什么,城里最热闹的那条街都没有你在北京家门口那条街繁华,你真能过的习惯?再说了,即便你卖了房,拼死拼活的去小地方打拼,几年以后跟老邻居一扫听,人家屁事没干在家待着,房价翻了个跟头,比你苦哈哈拼几年挣得还多十倍,你怎么想?你不得憋屈死?■把房子卖了去外地的估计少,但是把房子租出去去外地的见过。老北京,不看孩子退休金不多,但是有两套小面积公房。一个月有10000多的租金。去二线风景好的城市,老两口一个月4000就能租很不错的三居室。剩下的钱加上退休金,吃喝玩足够足够用。年节回趟北京和儿女聚聚。住上一两年,玩的差不多了,再换个城市继续。
■我是宣武人现在是亡区奴已经滚蛋到丰台四环外了
媳妇也是宣武人二环里有套房子俩人都是工薪阶层
因为学区的原因去年中介天天打电话说17万一平啦快卖房吧
我个人是不太信这个价
当时随着这数算了算60多平米的房子大几百万听着真唬
但是仔细想想拿了这大几百万也不会给我的生活带来什么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