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到十年后,北京或上海的小孩会不会考大学比外地更困难

毋庸置疑,以后北京上海的小孩儿考大学比以前难是板上钉钉的事。但是,是否到了比外地还难的地步,我觉得还不至于。很多人是从管理严格、竞争激烈、头悬梁锥刺股的中西部省份超级中学出来的,在中小学可以靠天赋碾压同学,甚至到了大学仍然游刃有余,因此对自己的竞争力有着迷之自信。可是,在北京上海工作以后,就迅速泯然众人矣。丝毫不奇怪,北京上海是一座养蛊的城市。能够进入其中的人,多多少少都有胜过常人之处。这些人聚在一起缠斗厮杀,惨烈程度当然胜过其他地方。他们子女之间的竞争,不过是工作之外的另一个同样甚至更加残酷的战场罢了。大家都知道在北京上海工作竞争激烈,自然不难理解教育竞争同样激烈了。能在北京上海扎根下来的人都是大大小小的人生赢家,他们是付出极大的努力才来到北京上海的,比常人更不能容忍自己的孩子落后他人。于是,子女教育就成了一场输不起的军备禁赛。很多家长的晚上和周末时间,大部分奉献给了辅导小孩功课和带孩子上各种培训班。很多人只能看到,北京现在的高考分数线比其他省份低。但是,大约是在两千年后,北京上海才有外地人才大量涌入,他们孩子的高考是在十八年后,现在北京的高考情况如何,与之无关。

看看这张图片,北京的户籍人口从两千年后开始快速增加,十五年间从一千一百多万增加到一千三百多万,增加了两成多。


但是,户籍出生人数却翻了一倍还多,从七万多增加到十七万多。也就是说,如果录取名额没有增加的话,录取率是要下降一半的。很多人都知道北京有所神奇的学校人大附中,清华北大每年在北京总共录取六百几十个学生,人大附中每年考入清华北大就有一百一十多个学生。但是,还有另一个学校更加神奇。这个学校十年前每年考入清华北大的学生一个也没有,而现在居然高达七八十个。这就是传奇的民大附中。2015年该校620名学生参加高考,其中一本线以上570人,占91.9%;本科线以上615人,占99.2%。650分、600分以上人数分别排北京海淀区的第二、第一名。民大附中高考成绩赶上了清华、北大附中,直追人大附中。而在2005届高考时,该校上600分的学生人数是一个鸭蛋。民大附中是从全国范围内自主招生掐尖,并占用北京录取指标高考,短短十年时间就如坐上火箭般迅速超越众多老牌强校,纵观中国教育史,从未有此奇观。民大附中背后的神秘运作媒体从不敢多说,北京家长年年去教育部讨说法媒体也不敢报道。全国人都知道北京高考容易,殊不知低分数线和各种各样的快捷通道是为天龙人而设的。去除这部分,普通北京孩子占到的便宜没有想象的那么大。


不过,就算几年后北京考生增加一倍,而录取名额不变,北京的录取率下降一半,仍然能够秒杀大部分省份。何况,每年的录取指标是动态调整的,即使滞后,即使不够,也不会太过离谱。再说了,北京还是有其他办法来应对的。面对各省生源素质差距太大的局面,自主招生的渠道能够一定程度上缓解高考统招录取率不足的局面。况且,北京还有个秘密武器,那就是双培和外培。近几年,北京的双培和外培规模越来越大。很多分数不够的北京孩子可以通过双培渠道,被北京市属大学录取,却进入清华北大人大北航之类的名牌大学读书,只是拿不到这些大学的毕业证而已。如果想去外国留学,也可以参加外培计划,通过北京市支持的各种N加N计划,比其他省份更便宜更方便地留学国外。综上所述,以后北京上海的孩子考大学不再像以前那么容易了,但也不至于像外地孩子那么难,再不济也有自主招生、双培和外培计划可以弥补。况且还有一大批特别优秀的北京孩子去了国外读大学,把珍贵的指标留给了普通的北京孩子。这些人的数量可是逐年增长的。再说了,上好大学不就是为了找个好工作吗?以后北京户口越收越紧,现在每年不超过一万个户口指标,连清华北大的留京率都下降很多,那北京孩子不需要上太好的大学也能在找工作时凭借户口和父母留下的房子,PK掉众多拿不到北京户口也买不起北京房子因此留不在北京的外地名牌大学生。|其实题主的问题是这样子的“五到十年后,新入京沪的名校高学历家长的孩子考入名校会不会比(他自己)在其他新一线或二线城市培养自己的小孩进入名校更加困难?”
答案是更加困难的。
加几个限定条件会让这个答案更加明显。
1,虽有北京户口,但是负担不起教育资源绝对集中的东城西城海淀的学区房,这意味着上不起最好的几所中学,遇不到最有水平的那些老师,只能在郊区供房、上不那么好的学校。这也就意味着由东西海直接拉高(近100%)的超出河南省4倍的北京地区30%录取率和他们或多或少的没有关系,他们孩子的录取率要看石景山怀柔顺义昌平大兴高中的惨不忍睹的录取率。
2,虽然在北京上海拥有收入可观的工作,但也没有大富大贵,刨去五环的房贷之外,拿不出更多的资金来支持孩子在“应试教育”之外的“素质教育”。所谓的素质教育,其本质就是“拥有资源的人在升学这条道路上加上了一条比拼资源的因素”。
京沪的优势家庭为了自己的孩子在竞争中获得优势,他们要求减负,自己却给孩子报名师的辅导班。(1000RMB/小时)。要求三点下课,却给孩子报各种各样兴趣班。(我们宿舍楼下篮球场,下午四点必有一群7-8岁小孩在练篮球,比我打的都6。海淀,费用不知道,应该不会是30一小时,石景山小学的孩子一定也这么努力吧)。这样想来,举报补习,自主招生也不难理解了。
但前提是,你得有资格(学区房+素质教育的投入)参与到素质教育的游戏中来,才有资格去谈北京地区整体的高录取率。
与之比较的是,自己回到其他的新一线或者二线城市,情况会不会好些呢?



所以发现没?对于题主(上海交大)和文章里的北大硕士来说,他们自己的孩子考入名校会比(他自己)在其他新一线或二线城市培养自己的小孩进入名校更加困难。因为他们在空有户口没有资源的情况下,比拼的规则已经改变,在这种规则下,他们的孩子不占优势。
高赞的答案很多都是这个观点:
对于北上普通中产家庭,想要孩子考上父母的大学,绝对更难。因为教育优势人群发生了转移。@严清然【375赞同】经过二十多年素质教育的熏陶,北京普通区县考生彻底和好高中好大学绝缘了,北京几个周边区县已经很多年没有清华北大大学生了。北京上层社会成功地将全面教育分层了,上层社会通过各种形式地素质教育成功维护了自己孩子的阶级优势,把原来留给普通家庭唯一公平的教育资源搞垮了。【匿名15K赞同】还真说不定我们会遇到这么一个比较讽刺的情况:当年大家为了脱离hard服务器进入到一个比较easy的地方而拼命打怪,结果hard模式玩家进来得多了,这个本来easy的服务器变成harder了。@大可【题主3.3K赞同】题主问的是自己和一些新入京沪的高学历家长自己孩子教育的一个选择问题。并没有涉及到不同省份之间的录取率。但是因为题主初始问题问的不明确,所以导致了争论。
回到有争议的原问题:北京或上海户口的小孩是不是考大学比外地更困难了?
当然京沪更容易。
那么就是“录取率说明一切”了,因为这是对于全体北京上海的小孩来说的,高晓松的小孩也是北京的小孩,部长的小孩也是北京的小孩。100个北京小孩,他们31个一本。100个河南小孩,8个一本。
此时不能够用顺义海淀、贫富来划分,只能用录取率来说明问题。31%就是比7%更容易录取。
不必纠结在“世袭罔替”,问题描述里的文章分明是在论述“新留京名校毕业生的孩子考入名校的概率更小了”,与之比较的是自己时间轴上的“十年前”与“五到十年后”,与之比较的是自己空间轴上的“留京”与“离京”。
1,随着时间的推移,人才聚集,高学历大量涌进,新留京毕业生的孩子与之前相比不占优势。
2,新留京毕业生的孩子越来越难拿到优势的教育资源。(海淀、名师、名校)
3,新留京毕业生的孩子,规则改变,刷题拼分变成了比拼资源。
塞冬:“北京每年有六七百个清北本科名额,但是每年留京六七千清北毕业生,我们极端点算,哪怕清北世袭罔替,拒绝非清北毕业生的娃上清北,平均是不是也得10个清北留京毕业生的娃才能上一个清北?”小明:“不可能世袭罔替啊,谁规定的只能清北毕业生才能上清北”塞冬:“对,如果不世袭罔替,那留京清北毕业生的娃进清北的概率就更小了是吧?”但是,名校虽然不会世袭罔替,但是教育的传承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名校毕业生孩子重新考入名校的概率必然会比寒门学子多得多。
教育这种东西,放在不同的人群之间比较是没有意义的。
这也就是我们以上论述的那些,单纯的比较京沪的小孩和外地的小孩是没有意义的。不同的人群只会考虑与他们可以获得的资源条件相匹配的地区下的孩子的录取率。
北京郊区的人口有几百万,再加上名额限制,通过中考考到市区中学的难度很高。而且即使考上了市区的高中,也往往在学校里排名平庸。比如我高中是海淀区某重点中学的,我们学校里那些来自郊区的孩子很少有能考北大清华的,基本上都是被从小在东西海长大的孩子包揽了。我觉得这很大原因也是因为家长素质的区别吧。另外北京郊区的高考录取率和你们县城差不多,北京总的一本率虽然25%,但主要都被市区的好学校包揽了,东西海的重点中学相当一部分的一本率都近乎100%;而市区的差学校以及郊区的很多学校,全班可能都只有两三人甚至一人才能读一本,更不要说北大清华了。郊区最好的重点中学,有不少都是一个考上北大清华的都没有,所以和你们没什么两样,顶多就是硬件设施好点罢了。其实这种教育不平衡情况在你们山东也是存在的。根据山东省教育厅的信息,山东省近几年一本率都在18%左右,不比北京低多少,在全国也是录取率较高的省份。但你们县城这么惨,我认为很可能也是因为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了济南青岛等大城市高中,以及一些超级中学手里。我现在在东京,这边也是类似的情况,像开成高中这样的名牌私立高中每年几百个考入东京大学的,但不少垃圾公立(日本高中私立更好),只要你读了,就几乎意味着好前途和你无缘@张反右我家乡的县城人口70万左右,最好中学的前十名是中等985水平。地狱模式的录取率其实和郊区的北京差不多。

所以,
那些叫嚣京沪小孩考大学比外地更困难的家长,他们一定不是东城西城海淀的家长,昌平的录取率还真和山东70万人口县城中学的录取率差不多。
所以,
如果您不是权贵家庭,北京昌平欢迎您,这里有着北京地区24%的一本率,只要您的孩子全区第一,一定可以上北航。


■是穷人考大学更困难了。
■你知道为什么北京搞素质教育吗?题主遇到的问题三十年前北京就已经存在了,北京原住民50年是两百万,90年代飙到1000万,这四十年间各地的精英被吸纳到北京的各大部委和科研机构,八十年代初北京就有一个将近两百多万人,近一百万这种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的阶层,他们在八十年代就反对学校补课,反对学校下学晚。为什么?因为他们的孩子如果在学校和大家一起学是拉不开距离的,只有早点下课,孩子早点回家,他们的优势才能发挥出来。原住民家庭的孩子下午早早回家也就放养了,而西城区一套套公务员筒子楼,海淀区麦田里一栋栋科研家属楼里,知识分子家庭的孩子在父母的督促下开始与普通家庭的孩子真正在学业上拉开了距离。而外地90年代就没这种学校晚下课一会儿,就会被人举报的事情,因为家长都希望孩子在学校学习啊。北京就不一样了,北京中科院家属楼里焦急等待孩子回家加餐的妈妈可是希望孩子早点回家好开小灶啊。他们才不管北京整体教育质量、平均水平呢,孩子能和别人拉开距离,他们恨不得让普通家庭的孩子一点知识都学不到!我父亲曾在教委调查过,那些举报电话反查来源,基本上都是从高级干休所或者中科院家属院打出来的,开家长会,那些普通家庭父母咬牙切齿诅咒这些阻挠补课的人,因为学校补课便宜啊,而且在学校也放心,除了学校,他们一没钱二没教育资源;而那些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则笑而不语,默默看着普通家庭的父母的痛苦,几乎憋笑到内伤的样子,作为教育工作者,我父亲在九十年代就痛批过这些居心险恶的人,他当着孩子的面说,不愿补课的下课走,愿意补课的下课以后老师免费给你们补,你猜怎样?普通家庭的孩子都很拥护,没人走,只有那些家里有钱有权有知识的孩子,站起来说:老师对不起,我姥姥今天生日,我必须得走。后来我父亲去他家家访,他父母坦诚地和我爸说,我们请的北京四中的特级教师晚上补课,不劳烦您免费补了,这周末我们约了某老师吃饭,您要不要来?他以前可是中考命题组的。那是97年!我爸14岁到北京山区代课,恢复高考后考入师范,之后成为正式教师,实际从教40余年,对北京这个现象早就研究得透透的,真没有一个普通家庭的家长不在乎教育,但一是没钱二是没资源,再说也斗不过那些好家庭的家长。所以我爸从九十年代起就立志做好普通家庭孩子的教育工作,抓平均分,力保每个家庭的孩子都有好出路,不特意培养尖子生,但要把平均分干到非重点校第一,为了这个目标不知道和孩子发生过多少冲突,一次打一个孩子头缝了七针,孩子家长是在外面做工程的普通工人,买了一整箱泸州跑到我家和我爸说:有您这样管我儿子,我在外面吃多少苦受多大罪,也都放心了。后来这孩子考上重点高中了。也明白老师为啥管的比别的老师多了。很多重点学校挖我爸,我爸说我这辈子给普通孩子当老师,他们缺我不行,我也有成就感。我记得我领身份证的时候生日打错了,我爸怀着忐忑的心情去当地派出所申请改正,接待人员爱答不理地给我们引到一个专办理这事的警察面前,我爸当时脸就从恭维变成了阎罗,阴沉着问:这生日是你录入的?警察头没抬就说,我一天录那么多,出错很正常。我爸拽着警察脖子领子吼道:你他妈给老子看看,你这也能录错。我在一边都吓傻了,警察也怒了,一抡胳膊抬起头刚要下手就蔫了,低声下气地说,老师我不知道是您。我爸接着吼:我他妈一个数学老师陪你练了三年长跑,你小弟弟出生那天我带着你去参加市里10km比赛拿了第三才保送你上了警校,你连你弟弟生日都能录错,你他妈还是人吗,要不是我,就你要啥没啥,数学考0分,语文考8分,还是作文40分最低给8分,你能混这身老虎皮!一顿骂,我这位师兄一边抱头痛哭一边说:我真不知道这是我弟啊……我妈癌症那年我爸和医保部门因为报销比例在政府大院大干了一场,最后把主管报销的副局长都惊动了,来了一看就说:哎呦,怎么是老师您啊,报销报销,一定足额保险。底下科员还提醒说要不要请示下正局,副局长说不需要,正局也是他的学生,当年上学的时候家里穷得快退学了,不是我爸好生一顿劝,哪有今天。后来两个局长非把我爸好吃好喝一顿再送回了家,一路上还说当年打得狠的当了正局,打得轻的副局,要不是您管着我们俩,就我们那家境,技校也考不上啊。现在我爸该退休了,他一辈子最担心的事情已经开始在北京上演了,而且再也不是一两个好老师能扭转的了。经过二十多年素质教育的熏陶,北京普通区县考生彻底和好高中好大学绝缘了,北京几个周边区县已经很多年没有清华北大大学生了。北京上层社会成功地将全面教育分层了,上层社会通过各种形式地素质教育成功维护了自己孩子的阶级优势,把原来留给普通家庭唯一公平的教育资源搞垮了。另:现在普通家庭也有自己的办法,我家对门孩子在京高考连三本都去不了,后在外地高中复读一年,享受了一次真正的廉价公平教育,成功考入一本。但就是这种北京普通家庭最后一点希望,也开始要凋零了,河北地区已开始封杀北京借读学子了,说是北京的教育部门接到举报:河北山西高中扰乱北京素质教育。您猜是谁举报的?---------6月23更新-------------写这个回答本来是为了解答题主之前的问题,就此事论此事,答案中没有涉及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匀的其他相关问题。我本身也从来没无视这些社会问题,全国范围内的教育问题固然比北京一地的教育问题更严峻,但和题主问题无关啊!说政治正确的话没什么难度,是个明白人就能说出谁也挑不出毛病的话,但那对社会有什么帮助呢?我生活在北京,又不是明星大V,能影响的人也仅限于身边这些人,所以我也自然优先考虑我身边的事,我二十岁之前天天忧国忧民,后来发现没用啊,因为我没那个改善整个社会的能力啊,我要想做些对社会有益的事也只能先从身边做起,但全国任何地区任何人想做对社会有益的事,我心理上是支持的。我支持你们关于全国任何地区改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努力!请那些在评论里说“北京人太矫情,外地才更惨,北京人没资格诉苦”的朋友想一想,以我们有限的能力和资源,是不是应该优先解决身边的问题?我们都是下层群众,这样互掐岂不成了上层人最喜欢看到的蟹笼效应--把你们这堆各种各样对不公平有怨气的人放在一起,结果就是大家都调转对既得利益者的矛头,群众内部先斗起来了。我再重申我以及我身边所有人都支持全国各地区对改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所做出努力的人,也希望全国各地区人士支持我们的各种努力!----------再更----------有些评论太无聊,我简单介绍下我的情况,你们再说说我出生在北京算幸运不?我家明代就因为科举在北京世代为官,但在湖北老家还有祖宅,清兵入关,我先祖组织抗清,失败后被杀,家人返回湖北老宅,但族中子弟被限制参加科举直到康熙朝才解禁,此后连续四代人高中金榜进入殿试,但因祖上的抗清旧事而远放外省为官,直到清室衰微,不得已倚重汉人,加之张之洞大人相助,我家才开始重新在京扎根,后因受慈禧太后赏识,免去之前祖上抗清旧怨,才有族人得入贡院,真正成为朝廷信任的家族,在北京扎稳了脚步,而此后民国兴替,我家族在顺天府购置宅院被划入热河省,家人虽几次试图重回北京,均不成,我几位爷爷在民国时在北京求学,家人举家产资助,后受红色思想影响,参加八路军,腥风血雨,九死一生,两个爷爷参加渡江战役时才十几岁,高中刚念一年就受当共产党的大表姐影响去参军了。你对你的身份不满意?还是对你祖上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