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只爱林黛玉,中年方懂宝钗难

知乎上曾有一个提问:为什么大多数人喜欢林黛玉而贬低薛宝钗?
其中一条高赞回答,是这么说的:
“我们偏爱黛玉,是怀念那个棱角未损、还活在天真世界里年少的自己;
我们不爱宝钗,是因为不爱在她身上看到对世事妥协、面目模糊的自己。”
小时候读《红楼》,总觉得宝钗看不太真切。
明明博览群书,却偏说“女子无才便是德”;
空有“好风凭借力”的青云志,却遇事“拿定了主意,不干己事不张口”;
虽然劝说宝玉要关注“仕途经济”,却写下《螃蟹咏》,令宝玉大叹骂得痛快。
后来经历了人世变幻,才明白:
年少时在宝钗身上没读懂的那部分,叫做生活。
年少只爱林黛玉,中年方懂宝钗难
文章插图
宝钗出生于“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的薛家。
书中写道:“当时他父亲在日,极爱此女,令其读书识字,较之乃兄,竟高十倍。”
寥寥数字,轻描淡写,却能看到她从小就肩负光耀门楣的使命。
“自父亲死后,见哥哥不能安慰母心,她便不以书字为念,只留心针黹(zhi)家计等事,好为母亲分忧代劳。”
父亲早逝,兄长胡闹,家族希望寄于一人之身,又怎能不收敛性情、藏愚守拙,尽力去做那些“正确”的事呢?
第四十五回描写宝钗大观园的生活:
“夜复渐长,遂至母亲房中商议,打点些针线。日间至贾母王夫人处两次省候,不免又承色陪坐;园中姐妹处,也要度时闲话一回;故日间不大得闲,每夜灯下女工,必至三更方寝。”
我们总说她人情练达,可“事事想得妥当”的背后,只因金锁挂在身上,担起了责任,放下了自我。
对外以进宫待选之身,翼图拯救日趋衰败的家族;
对内照顾家中买卖,操心“渐亦消耗”的生意,时常提醒不靠谱的哥哥;
进到内室,宽慰母心,承欢膝下;
客居贾府,处处细心、事事周全,上下左右应对妥当。
放眼整部《红楼》,宝钗是最让人省心的懂事孩子。
只是,她把自己戒掉了。
红学专家刘心武评价宝钗靠吃冷香丸压制体内热症时,就曾指出这是在隐喻她的克制天性。
再回首,有没有发现宝钗很像一天天长大的我们?
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年纪,我们伤春悲秋,任性任情,唯独不谙世事,双手不沾阳春水,也不晓得柴米油盐贵,今夕何年。
待到光阴流转,一头扎进滚滚红尘,在艰难人事的锤炼下,把自己活成一支孤独的队伍。
零零碎碎的一地鸡毛不扫起来,何处可落脚?
千疮百孔的生活不缝缝补补,如何撑起体面?
这个时候,我才懂得宝钗的“妥当周全”里,是难以细细与人言的“当家才知柴米贵”。
原来,黛玉和宝钗之间,隔着一个烟火世俗的人间。
年少只爱林黛玉,中年方懂宝钗难
文章插图
宝钗的待女莺儿和贾环掷骰子玩。贾环掷了个幺,偏耍赖说是四个点,莺儿气得与他争辩起来。
一旁的宝钗,喝止了莺儿,说道:“越大越没规矩!难道爷们还赖你?还不放下钱来呢。”
小时候读到这一段,只觉得宝钗圆滑虚伪,是非不明。
可是这些年,我慢慢发现,自己也不再是当初眼里容不得沙子的人了。
前两个月,一大家子人去曼谷旅行,打车回酒店时,司机有意绕路,正常73泰铢的路程,却要150泰铢。
表弟愤怒地说:“不能给那么多,我要报警,大不了打一架,谁怕谁?”
我劝表弟:“没多少钱的事,闹上半天,不值得。”
表弟斩钉截铁地说:“这不是钱,是原则!”
看着他年轻气盛的模样,我沉默片刻,说道:
“但是咱们带着老人、孩子,真在语言不通的国外大街上打起来,就算你赢了,也没了看风景的心情。所以算了吧。”
随着年纪渐长,看不惯的人和事越来越少,也越来越领悟一句“算了”背后的涵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