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庞统与“隆中对”在战略上的分歧及优劣

大家都知道诸葛亮 , 他是一个政治家、军事家 。 虽然《三国志》中批评诸葛亮"奇谋为短" , 但军事能力并不局限于战术、计谋上 。 诸葛亮拥有在战略上的高超眼光 , 在刘备屡遭失败、依附刘表的时候 , 为他定制一套有可行性的"还于旧都"的战略规划 , 就是大名鼎鼎的"隆中对" 。
隆中策略
刘备这个屡战屡败的老军阀头子 , 与诸葛亮这个只知道读书耕田、偶尔参加荆襄地区士林的文化沙龙 , 从没有上过战场的年轻人 , 相遇在襄阳城西二十里的邓县 。 而他们要讨论的内容 , 则是如何驱逐强大的北方霸主曹操 , 帮助不知道有几个百分点的皇室血统的刘备兴复汉室 。
这看上去滑稽可笑 , 但确实是刘备当时的唯一曙光 。 "隆中对"在这种情况下产生 。 它主要分为三步 , 步子很大的步:第一 , 取得荆州和益州;第二处理民族问题 , 结好孙权 , 树立良好的外交环境;第三 , 等北方出现大变动 , 刘备从益州出兵 , 另一路从荆州出兵 , 在西线和南线同时钳制曹操 , 将关中、洛阳收入囊中 。

刘备|庞统与“隆中对”在战略上的分歧及优劣
文章图片
刘备|庞统与“隆中对”在战略上的分歧及优劣】实现程度
诸葛亮给刘备指引了方向 , 同时曹操南下的失败也给刘备巨大的机遇 。 "赤壁之战"后 , 荆州被刘备、曹操、孙权三家瓜分 。 刘备拿到郡数最多--武陵郡、长沙郡、桂阳郡、零陵郡 , 即"荆南四郡" 。 此时刘备虽然拥有一块稳定的地盘发展 , 但缺少入川的南郡;孙权拥有南郡 , 但缺少"荆南四郡"作为依托 , 独力承担曹操的压力 。 在这种情况下 , 孙刘两家一拍即合 , 孙权将南郡借给刘备 。
这个时候刘备的事业处于上升期 , 运气异常的好 。 益州刘璋暗弱 , 益州本土张松与东州集团中的法正、孟达联合 , 暗通款曲 , 忽悠刘璋请刘备入川 。 刘备入川后收买人心树立人望;依庞统三计中的中计 , 借口离开益州回救荆州 , 诓杀白水关守将杨怀、高沛(因为张松的书信暴露 , 双方撕破脸皮);一路进攻到成都 , 刘璋投降 , 蜀中平定 。 建安二十四年 , 刘备取得益州门户汉中 , 刘封、孟达拿下相对封闭的"东三郡" , 刘备的事业达到顶峰 。
此时刘备虽然看上去"跨有荆、益" , 但实际上并没有达到"隆中对"的第一个条件 。 刘备手中只有南郡 , 要想北上攻打宛城、洛阳 , 中间还隔着襄阳 。 同年关羽发动"襄樊之战" , 正是为了达到"跨有荆、益"的前提条件;刘封、孟达取"东三郡" , 也是为夹击襄阳做准备 。 所以说 , 直到孙权背盟 , 袭取荆州 , "隆中对"彻底破产 , 也只是止于第一步而已 。

刘备|庞统与“隆中对”在战略上的分歧及优劣
文章图片
庞统分歧
所谓卧龙、凤雏 , 得一人可安天下 , 这当然是小说家的夸张说法 , 但庞统和诸葛亮确实都是荆襄士林中最拔尖的名士 , 最后同归刘备麾下 。 不过关于刘备的战略规划上 , 庞统似乎与"隆中对"有一定的分歧 。
关于益州 , 庞统和诸葛亮达成一致 , 天府之国 , 人口富庶;关于荆州 , 二人产生了较大分歧 。 荆州可以北上伐曹、可以东下连吴、可以西进入蜀 , 属于心腹之地 。 诸葛亮的"隆中对"认为 , 荆州是"用武之国" , 各个方向都能打得出去 , 将军事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 要想驱逐曹操 , 必须将荆州握在手里 , 两个拳头打人 , 才能让曹操疏于招架 。
而庞统对荆州的态度则不然 。 首先"荆州荒残 , 人物殚尽" , 经过战火以后 , 士庶流离避祸 , 早就不是刘表统治时期的乱世乐土;其次荆州所处的地理环境决定它是一个"用武之国" , 同时更是四战之地 , 东面有孙权 , 北方有曹操 , 承担的压力太大 。 最后庞统还总结:"鼎足之计 , 难以得志 。 "
综合来看 , 庞统和诸葛亮在荆州上的分歧 , 实际上是一种思想方向的相悖 。 诸葛亮首先想到的是打出去 , 而庞统想到得则是守下来 。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 在战术上 , 庞统喜欢用奇计险策 , 步步为营 , 诸葛亮步步为营 , 正兵为上;在战略上 , 诸葛亮富有侵略性 , 庞统反而相对保守稳妥 。 虽然庞统没有直接说明 , 但从他的意思中可以看出 , 荆州是鸡肋之地 , 应该将战略重心偏移向益州 。

刘备|庞统与“隆中对”在战略上的分歧及优劣
文章图片
荆州利弊
庞统和诸葛亮两个智计之士在荆州上产生分歧 , 那么谁的战略更靠谱一些 , 荆州到底有何利弊呢?这是一个角度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