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汪曾祺:生活,是很好玩的

今天是汪曾祺先生逝世24年周年 。
他这一生 , 虽然很早展露才华 , 但生活几经波折 , 60岁之后才“突然”在文学界“大显身手” , 而作品直到如今还在畅销着 。
人们也愿意把他称之为“生活家” 。 他笔下写的就是自己熟悉的简简单单的生活——儿时故乡的高邮 , 求学生活过的昆明 , 磨难中仍存在的苦趣 。 吃吃喝喝 , 人情忆旧 , 才是生活最值得品味的东西 。
“人世间有许多事 , 想一想 , 觉得很有意思 。 有时一个人坐着 , 想一想 , 觉得很有意思 , 会扑哧笑出声来 。 把这样的事记下来或说出来 , 便挺幽默 。 富于幽默感的人大都存有善意 , 常在微笑中 。 ”
“生活 , 是很好玩的” , 是他的一句名言 。 很多人至今仍旧喜欢他 , 就是因为他把生活的好玩之处写出来了 , 那种在最日常普通之事中获得乐趣的能力 , 恰恰是习惯忙碌、焦虑的现代人最匮乏的 。
他的一生里经历的并非全是美好 , 遭遇过很多坎坷 , 也有颠沛流离的时候 。 但即便是最艰难的时期 , 他也让自己保持对生活的热忱 。
他说:“我们有过各种创伤 , 但我们今天应该快活 。 ”

汪曾祺|汪曾祺:生活,是很好玩的
文章图片
汪曾祺(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
四方食事 , 不过一碗人间烟火
作为文人中的美食行家 , 汪曾祺对美食的偏爱可谓是“肆无忌惮”的 。
他曾在《肉食者不鄙》中直接道出 , “不热爱美食的人生是有缺憾的 。 只有懂吃、会吃的人 , 才能感受到活着的美好 。 ”

汪曾祺|汪曾祺:生活,是很好玩的
文章图片
出身江苏高邮的汪老 , 对家乡食物的喜爱尤为深切 。 冲炒米、泡焦屑 , 在蒲团上睡一夜就是浪漫主义的一夜 。 吃惯了蛋白柔嫩 , 蛋黄质细而多油的高邮咸鸭蛋 , 也瞧不上他乡的了 。
从咸菜茨菇汤到螺丝、虎头鲨 , 虽都是些家常菜 , 却“一箸入口 , 三春不忘” , 满是家乡情怀 。

汪曾祺|汪曾祺:生活,是很好玩的
文章图片
1939年 , 汪曾祺到昆明西南联大读书 , 一待就是7年 , 这让一个吃惯了甜口的江浙人 , 爱上了辣椒带来的味觉刺激 。
“我们吃辣是在昆明练出来的 , 曾跟几个贵州同学在一起用青辣椒在火上烧烧 , 蘸盐水下酒 。 平生所吃辣椒之多矣 , 什么朝天椒、野山椒 , 都不在话下 。 ”
就算身处空袭警报频响的日子 , 汪曾祺也没有放弃过对食物的品鉴 。 如今我们看来再平常不过的食物 , 也成了那时生活中的小慰藉 。
“昆明做小买卖的 , 有了警报 , 就把担子挑到郊外来了 。 五味俱全 , 什么都有 。 最常见的是‘丁丁糖’ 。 ‘丁丁糖’即麦芽糖 , 也就是北京人祭灶用的关东糖 , 不过做成一个直径一尺多 , 厚可一寸许的大糖饼 , 放在四方的木盘上 , 有人掏钱要买 , 糖贩即用一个刨刃形的铁片楔入糖边 , 然后用一个小小铁锤 , 一击铁片 , 丁的一声 , 一块糖就震裂下来了 , ——所以叫做‘丁丁糖’ 。 ”
“在昆明见了长得最好的茶花 , 吃了最好吃的牛肉 , 好吃的米线可救失恋的痛苦 。 ”

汪曾祺|汪曾祺:生活,是很好玩的
文章图片
汪曾祺走遍大江南北 , 对美食先品为快 , 吃完后还喜好品鉴对比 , 将其名称、做工、口味字里行间描述得精细 。
美食家的嘴 , 自然是挑剔的 。 北京是汪曾祺后半生定居的地方 , 也是他一生停留时间最长的城市 。 所以对北京的食物 , 汪老也有更“复杂”的情感 。
“北京人易于满足 , 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 。 有窝头 , 就知足了 。 大腌萝卜 , 就不错 。 小酱萝卜 , 那还有什么说的 。 臭豆腐滴几滴香油 , 可以待姑奶奶 。 虾米皮熬白菜 , 嘿!”
“茶汤有什么好吃?有点糜子香 , 如此而已 。 有的在茶汤加了核桃仁、青梅、葡萄干、青红丝……称为“八宝茶汤” , 也只有如此而已 。 北京人、天津人爱喝茶汤 , 我对他们的感情不能理解 , 只能说这是一种文化积淀 。 ”
“北京烤肉是在‘炙子’上烤的 。 ‘炙子’是一根一根铁条钉成的圆板 , 下面烧着大块儿的劈柴 , 松木或果木 。 羊肉切成薄片(也有烤牛肉的 , 少) , 由堂倌在大碗里拌好佐料——酱油、香油、料酒、大量的香菜 , 加一点水 , 交给顾客 , 由顾客用长筷子平摊在炙子上烤 。 炙子的铁条之间有小缝 , 下面的柴烟火气可以从缝隙中透上来 , 不但整个炙子受火均匀 , 而且使烤着的肉带柴木清香;上面的汤卤肉屑又可填入缝中 , 增加了烤炙的焦香......自己烤 , 嫩一点 , 焦一点 , 可以随意 。 而且烤本身就是个乐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