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龙网摘要_在洛阳,洛阳汤到底有多好喝』洛阳人的两个标记:爱喝汤,爱喵喵叫2008年的夏末,我爹送我去洛阳上学。临行前一天,我爹特别交卸:明天早上咱不做饭了,早点走,去洛阳喝汤。对此我表示很不屑,郑州的羊肉汤馆子还不敷喝?我爹也很不屑:你懂个屁。直到今天,回想起来,我确切是不懂。郑州...
在洛阳,不喝汤的人大概会被当成异类。牛肉汤、羊肉汤、驴肉汤、鸡汤、豆腐汤、丸子汤、不翻汤……我常喜欢和外地朋友开玩笑,去洛阳喝汤吧,一天一种,一周不重样。这一碗汤,包含了十三个朝代更迭的苦难,更有洛阳人处世哲学。洛阳人的两个标志:爱喝汤,爱喵喵叫2008年的夏末,我爹送我去洛阳上学。临行前一天,我爹特别交代:明天早上咱不做饭了,早点走,去洛阳喝汤。对此我表示很不屑,郑州的羊肉汤馆子还不够喝?我爹也很不屑:你懂个屁。直到今天,回忆起来,我确实是不懂。郑州的汤馆大多是羊汤,而洛阳人,啥都能做汤。在洛阳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甜咸汤的招牌。甜汤里并不放糖,之所以称作甜汤,是因为河南话说甜就是很淡、没什么味道的意思。姑爷爷祖籍汉口,“一五”背着铺盖卷跨过长江,来到黄河边援建洛阳。他对洛阳人最初的印象有两个:有钱,爱喵喵叫。在他的认知里,喝汤,特指肉汤。莲藕排骨,老铫子放在炭火上细细地煨。别看这汤现在是武汉的美食名片,但在60多年前,能喝的机会并不多,有钱有闲的人才有资格品尝。
洛阳人见面就问“喝汤喵”,一度让姑爷爷羞于跟人打照面。说没喝,人家会再三邀请他去家里喝。说喝了,好像也不对,这不是故意显摆自己有钱么?这也让他怀疑自己的价值:洛阳人这么有钱,经济这么好,我来干啥?直到他第一次登了姑奶奶娘家的门,才知道洛阳人问你“喝汤喵”,只是想问你吃饭没。“没有”连着读,说快了就是“喵”。而洛阳的汤,也几乎包罗了万象,面糊涂是汤,牛肉汤是汤,几块豆腐下锅多加水,还是汤。那个来援建的汉口小伙子,和拖拉机厂的本地姑娘结婚生子,把家安在了中州西路。在几十年汤汤水水的洗礼下,也知道了哪家水席单点做得地道,会在夏天的傍晚等着骑三轮车的小贩来家属院门口卖酸浆。他还会撇着早已变了调的武汉话问我:huo汤冇得,让你姑奶做。
一碗汤就能检验出你是不是洛阳人我至今遗憾,当年没有多问问姑爷爷,当年洛阳工业起步的故事。我爹至今遗憾,送我去报到那天没有喝上一碗正宗的驴肉汤。那天,原本应该在连霍高速上直行的,结果莫名其妙上了二广,一猛子怼到了吉利。再从吉利返回洛阳,已然十点,只匆匆吃了顿面条打发五脏庙。给我安顿好,天又下起了大雨,驴肉汤终究还是没喝成。每每回忆这件事,我都会感慨一番:真正的洛阳人,绝对不会因为天气的改变而放弃喝汤计划。有年冬天来得早,十一月中旬下起了大雪。只是一夜,宿舍楼下的雪已经快到膝盖。我踩着雪,咯吱咯吱地蜗行过洛阳桥,顺着洛河东行又北上,来到丽景门下。老城十字街汤馆的招牌落了厚厚的雪。每家店里仍有三三两两的食客,熬汤的大锅冒着氤氲的热气。能被大雪挡住喝汤热情的,八成不是真·洛阳人。喝得多了,自然也有了些分辨能力。
优秀的牛肉汤馆,牛肉和牛骨头一定是现杀现用的。熬汤前,骨头要在清水里泡上一天一夜,且要不断换水。直到水里看不到一丝血水和浑浊,这骨头才有资格下锅。一同下锅的,还有足够量的水。中途加水,会破坏汤的灵魂。时间、火候,还有熬汤师傅的腕力,会让这锅汤在搅啊搅的节奏里涅槃重生。挑剔的食客,还能从牛油辣子的形状上看出熬汤师傅的功力。辣子不能碎,勺子挖出来要保持完整,在热汤里慢慢融化,才是一坨辣子的归宿。喝汤是不能用勺子的,双手端着碗,噘着嘴吹两下,转圈吸溜。汤不那么烫嘴了,大口大口地喝,葱花和香菜根本不用嚼,连汤一起吞到肚子里。那些拿着勺子一小口一小口抿的,必定是外地人。年纪轻一些的,重油重辣喝得过瘾,满头大汗下来,再喝上一瓶海碧,酣畅淋漓。相反地,年纪大一点的老洛阳爱喝甜汤,不放辣椒,少油少盐。段位越高,喝得越淡。颇有一种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哲学境界。
比汤更耐熬的是洛阳人本身母校的校歌,第一句话是:九朝古都,文明之源。黄河文明的核心河洛文化就在这两河之间诞生。这里盛产粮食,有先进的技术和文化,人民勤劳。但再肥沃的土地,再勤快的农民,也顶不住母亲河的折腾。黄河水一任性,旱灾涝灾便轮流来袭。再加上虫灾,田地里颗粒无收都是常有的事。天灾之外还有人祸,毕竟中原一直是群雄逐鹿之地。董卓挟献帝西奔长安,一把火烧了洛阳城。到建安元年七月,献帝重返洛阳,这座始建于周的古城,只剩下了一片废了。唐朝末年,黄巢领导的起义军,从山东一路高歌西进。进占洛阳,因其粮草短缺,士兵以人肉做成肉干为食。给李唐王朝“就食”的漕运,在这次战争中彻底淤塞。明末李自成攻破洛阳,放纵手下对洛阳进行烧杀抢掠,洛阳再次湮没于大火。与城池命运共生的洛阳人多遭屠戮,侥幸存活的也多都是苟延残喘。粮食不够,只能稀汤来凑。从中国第一个王朝开始,洛阳见证了十三个朝代的来来去去。这背后,其实是洛阳的无数次毁灭与重生,是洛阳人给碗稀汤也能活的顽强生命力。这种能力让他们见过大世面,却看淡了荣华富贵。几乎在每个窄巷子、街角的入口处,都有一两家让那片居民心仪或者依赖的汤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