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健康|京东健康即将上市背后:刘强东的战略眼光与“土”方法

1989年 , 15岁的刘强东第一次出远门 , 他在轮船上即兴写了两句打油诗:“愿做出海蛟龙 , 不做南河刀鳅 。 ”
1998年 , 年仅24岁的刘强东在北京中关村租了一个4平米的柜台 , 取名“京东多媒体” , 正是京东的前身 。
二十多年后 , 刘强东带领的京东成为世界五百强之一 , 2020年位列第102位 , 排名全球互联网行业第三;在他的战略眼光和定力下 , 公司还孵化了几只独角兽 。
6月18日 , 京团集团完成了赴港二次上市 , 然后是已完成赴美上市、目前市值77亿美元的达达 , 接着是刚刚通过聆讯的京东健康 。 近一年以来 , 京东集团美股市值已累计上涨约176% , 截至11月13日 , 京东集团的美股市值达到1441亿美元 。
据媒体报道 , 京东健康已获准在港上市 。 对于京东健康的后续表现不仅市场较为关注 , 对于京东健康的发展历程亦成为关注焦点 。
京东健康成立的背后:刘强东的战略眼光和战略定力
2014年 , 有过宿迁任职经历的泰州市主要领导找到刘强东 , 希望和京东平台共同打造“医药城”项目 。 刘强东立即派了第一支队伍过去观察 , 他们回来后汇报说没法做! “政策没有 , 风险太大” 。 刘强东并没有放弃 , 又让辛利军带队再次去调研 , 结论还是“太难!” 。
多年的创业经历让刘强东很清晰得认识到容易的事没有价值!他非常坚决地告诉辛利军团队:“医药和医疗行业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 机会巨大 , 你们要么做成 , 要么换人!”
于是 , 辛利军只好带着团队频繁去泰州考察、交流 。 2016年 , 在一次辛利军关于该项目的汇报会上 , 刘强东连续问了他很多问题 , 彼时 , 刘强东已经开始构思京东健康的雏形了 。 随后 , 京东与泰州市的探讨和交流不断深入 , 展开了多轮洽谈 , 探索过程中 , 泰州市主要领导对互联网医疗发展的超前思维令辛利军感到吃惊 。 最终 , 2017年7月 , 京东与泰州市签订“健康泰州”战略合作协议 , 双方共同迭代商业模式 , 推动监管政策逐步完善 , 最终成就了今天的京东健康 。
【京东健康|京东健康即将上市背后:刘强东的战略眼光与“土”方法】早在2016年 , 京东已经布局医药零售行业 , 并逐渐成为行业内最有影响力的在线药品零售商之一 。 京东内部很多人认为 , 京东做健康业务 , 最好的办法是继续做大药品零售 , 以此为基础再顺带提供一些健康服务 。
这本是一条安逸的路 , 用零售思路来卖卖药就好了 , 但刘强东并不甘于此 , 因为多年的创业经历让他清晰地认识到容易的事没有太多价值 , 做难而有社会价值的事才更有意义 。 就如何做健康业务这个问题 , 他和现任京东健康CEO辛利军有一次深聊 , 两人形成了一个非常“苦”的共识——干就要干的彻底 , 如果京东要进入健康产业 , 就要剥离出来 , 按照它自身的规律来发展 , 而不是跟着零售走 。
刘强东对辛利军说 , 进入健康这件事 , 能做多大我们暂时没把握 。 但这事儿做好了 , 相当于再造一个京东 。
京东健康|京东健康即将上市背后:刘强东的战略眼光与“土”方法
本文图片
(京东健康“医+药”双轮驱动商业模式)
但要做起来何尝容易?卖药自不必说 , 是自身优势 , 但想要做好医疗健康领域 , 离不开医疗健康服务能力的强大支撑 。 后者正式互联网健康业务的最大痛点:医疗健康领域和零售的运营思路不一样 , 它是一个“非标准化”的领域:每家医院的系统、规则、对医生的管理都不一样 。
提高医疗服务能力离不开拓展线下 , 京东健康就一家家开始联系线下医院、沟通医生 。 不过今年疫情催化下 , 医院对线上化的需求相比以往强烈 , 线上线下的体系得以迅速建立 , 京东健康利用自身供应链和技术能力 , 提高线下合作医院、医疗机构的运营效率 , 提升医生的服务效率 , 并为其增加更多阳光收入 , 最终吸引更多医生入驻平台 。 京东健康还通过建立线上线下分级诊疗系统 , 优化医疗资源配置 , 让优质医疗资源能够触达更多用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