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间时刻|从烧脑悬疑片《致命ID》说起,关于人格分裂的一些事实


澎湃号·湃客“懂点心理学”专栏由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的师生撰写 , 内容聚焦时事热点 , 科普生活知识 , 涉及亲子教育、家庭关系、职场之道等诸多方面 。 将心理学应用于日常 , 让生活更加精彩 。
撰文/ 屠重阳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硕士生
马伟军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
一个暴雨倾盆的夜晚 , 11位身份各异的客人 , 被迫聚集在了一间郊外汽车旅馆中 。 一个未曾知晓的共同点将他们串联了起来 , 并铸成了无法挽回的悲惨结局……这是由詹姆斯·曼高德执导的著名电影《致命ID》(《Identity》)的开场 。
午间时刻|从烧脑悬疑片《致命ID》说起,关于人格分裂的一些事实
本文插图
电影《致命ID》剧照/ 豆瓣
在电影开头 , 亦存在着一段看似和主线无关的场景:一位有着悲惨童年经历、在自己5月10日生日那天连续杀害六人的杀人犯 , 于处刑前夜被心理医生发现写了一本奇怪的日记 , 一场听证会因而紧急地召开了……视线再回到之前的旅馆 。 雨夜里11位客人中的女明星、男青年、犯人、中年夫妻、女青年和小孩接二连三地诡异死亡 , 同时在他们身边被发现的 , 还有倒计时般的号码牌(10号、9号……) 。 接着 , 司机爱德华在旅馆里被叫醒 , 见到了他的心理医生 , 全剧最大的谜团也随之揭晓 , 通过与医生的谈话 , 爱德华得知他并不是真正的爱德华 , 而是杀人犯在体内分裂出的十一种人格之一 , 而剩下的人格中隐藏着曾经犯下命案的杀人狂人格 。 代表着正义的爱德华临危受命返回人格旅店中 , 消灭了代表着暴力的假警察人格 , 最终拯救了代表着善良的女子人格 , 离开了这所恐怖的人格旅馆……(影片结局就暂不剧透了 , 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观影 。 )
电影《致命ID》剧照/ 豆瓣
今天 , 我们就聊一聊影片中的一个核心概念—— 人格分裂 。人格分裂 , 学名为解离性身份障碍(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 , DID) , 在美国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中(DSM-Ⅴ)中 , 对于人格分裂的诊断标准如下:
- 存在两个或更多的、以截然不同的人格状态为特征的身份瓦解 , 这可能在某些文化中被描述为一种附体体验 。 身份的瓦解涉及明显的自我成和自我控制感的中断 , 伴随着与情感、行为、意识、记忆、感知、认知和或感觉运动功能相关的改变 。 这些体征和症状可以被他人观察到或由个体自己报告 。
- 回忆日常事件、重要的个人信息和或创伤事件时 , 存在反复的空白期 , 它们与普通的遗忘不一致 。
- 这些症状引起有临床意义的痛苦 , 或导致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方面的损害 。
- 该障碍并非广泛可接受的文化或宗教习俗的部分 。 注对于儿童 , 这些症状不能更好地用假想玩伴或其他幻想游戏来解释 。
- 这些症状不能由用于某种物质的直装生理效应 。 (例如 , 在酒精中毒过程中的一过性黑蒙或混乱行为或其他驱体疾病部分性发作 。 )
通俗来说 , 人格分裂即是感觉自己的身体里住进了几个不同的灵魂;在不同的时间或场景下(或受到刺激后) , 特定的人格就会苏醒并“掌控”身体的主动权 , “他们”还各自拥有着自己的身份、性格特点及行为习惯 。 并且 , 后续衍生的人格可能会继承前人格的部分记忆 , 但前者对后者则无印象 。
午间时刻|从烧脑悬疑片《致命ID》说起,关于人格分裂的一些事实
本文插图
电影《致命ID》剧照/ 豆瓣
一般DID患者的临床症状特点和病程经过 , 被认为与早期的创伤体验有密切关系 , 临床上可见急性应激反应及精神创伤后应激障碍 。 例如电影《致命ID》中的杀人犯 , 便是由于悲惨的童年过往(母亲无力抚养他并经常对他打骂 , 父亲长期缺席他的人生) , 造成了他人格分裂的悲惨现状 。 电影中所分裂出的十一种人格 , 也从侧面反映了他的各种过往或期望:司机爱德华代表了他内心的正义感(超我)、中年夫妻则是他理想家庭的期望、想种桔子树的女子是他对理想母亲的投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