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下沉市场是拼多多的目标吗?


目标|下沉市场是拼多多的目标吗?
文章插图
【为什么要关注拼多多?】
拼多多的股价疯涨,一天之内涨了12%,一些在此之前退出来的朋友后悔不已,想马上再进去,可是接下来几天还一直在涨。
你可能并不关注拼多多近期股票的“疯涨”,也不关注其中的资本逻辑,但这种“疯涨”背后的商业逻辑很可能是你感兴趣的。
拼多多一开始面临的问题也许就是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在你选定的行业,整体市场似乎已经被行业巨头覆盖,市场已趋于高度成熟与饱和,哪怕你侥幸分得一杯羹,你开创的模式也会被巨头轻易地模仿、征用,那你还要创业吗?
拼多多的实践表明,有可能存在与现有的市场和客户并存的“平行市场”和“平行客户”。
一种情况是,这样的“新市场”如同1492年以前的美洲大陆(“新大陆”),它一直存在,但过迟地被发现。
另一种情况是,现有市场本身就隐藏着一个“新市场”,现有客户本身就是“新客户”,只不过没有“新供给”,像磁铁一样,把混同于普通石头中的众多磁石分离出来。
你可能并不关注拼多多,但你大概不会排斥拼多多的“市场魔法石”——在看似铁板一块的市场上发现、过滤出新市场。
你也可能会对拼多多的“客户棱镜”感兴趣。“客户棱镜”能让你在大标签(Label)的“旧客户”身上折射、解析出一个个新的小标签(Tags),你可以用新的“货”、新的“场”,将隐匿、禁锢在“旧人”身上的“新人”释放出来,然而用新的“人、货(商品)、场(场景)”,在旧市场中重塑一个新市场。
GMV突破10000亿元,淘宝(天猫)用了9年,京东用了14年,拼多多用了4年半。重要的还不在于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如此重的任务,而在于完成这样的任务是在前两个巨头眼皮底下。
对拼多多来说,“避免被吃”与“吃”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同时上演两部大戏,“一路躲来一路吃”,拼多多是如何做到的?
拼多多一直以“本分”为经营哲学,“不说硬话,不做软事”,以低端(“市场下沉”)和边缘(“五环外人群”)自勉,但又似乎从来没有忘记高端。
拼多多从一个“边缘人群买边缘产品”的平台,安全地快进到“主流人群买主流产品”,只用了三四年的时间。这里头包含怎样的“低端颠覆”和“柔道战略”?
这是我今天要和你分享的拼多多的商业逻辑的前半部分。
【拼多多与今日头条】
我们前面讲了字节跳动这一家快速成长的公司。而拼多多的创始人黄峥不止一次说,拼多多就是电商的今日头条。这两家公司的确有相似的地方。
在我看来,它们最大的相似之处,就是启动了一种新的市场分类,也就是从Label思维到Tag思维。把那种用大标签来看市场、看客户的方法,切换为用无数个碎片化的微型标签来全息还原一个个真实的客户,从而发现一个别人看不到的显而不易见的市场。
关于这一点我就不再重复了,你可以重新去复习01讲的内容。在这里我只想强调一句,所谓市场份额其实就是流量,钱包份额其实就是超级用户,这种方式关注的不再是让尽可能多的人来买你的东西,而是让买你东西的人尽可能地多掏钱。这也是一个思维方式的转换,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从流量思维到超级用户思维。
据说犹太人就做两类生意,第一个是如何把别人口袋里头的钱放到自己的口袋里头,第二个是如何把自己脑袋里头的思想放到别人脑袋里头。我们说的钱包份额其实就是口袋份额,口袋份额之外,还有一个脑袋份额,就是我们通常说的mind share。
拼多多做对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它关注的不仅仅是眼球的数量,还有眼球的份额;它关注的不仅仅是用户量,还有用户口袋里头的钱的份额,最终它关注的是如何从口袋份额到脑袋份额。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在最后一部分讲。
目标|下沉市场是拼多多的目标吗?
文章插图
【柔道战略】
说到拼多多如何异军突起,不管是拼多多自己的人,还是外面的人,都会说到一个词,叫“错位竞争”。错位竞争好像很好理解,但你要清晰地理解它还真不是那么容易。我们绕道,从另外的概念、方法、工具,来看看他们所说的错位竞争到底是什么。
首先,这种错位竞争,其实就是克里斯坦森说的低端颠覆或者叫低端破坏。
说到竞争,首先我们就要明确竞争的定义,就是生态位重叠。两个物种为什么会产生竞争?就是A的生态位跟B的生态位重叠了,当然就会产生争夺生态位的战争,这就叫竞争。要结束竞争,要避免竞争,用什么方法呢?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退出。但是一旦退出你可能就活不下去。你要退出还能活得下去,就得找到新的生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