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2021,AI公司将难上加难

来源:财经十一人(ID:caijingEleven) 作者:刘以秦
人工智能被认为是下一代技术浪潮,借着这股东风,AI 公司们在过去几年里成为创投领域最炙手可热的明星。
但这个故事已经讲不动了:一些投资机构对 AI 已经 " 投怕了 ";科技巨头与产业巨头们步步紧逼,都将 AI 当做重要发展战略;上市艰难,即使有了科创板,真正意义上的 "AI 第一股 " 还没出现。
2020 年的一个特殊变化是新冠疫情暴发,当疫情对各行各业造成冲击时,一些 AI 公司发现了商机。人脸识别测温仪,语音识别电梯控制,行动轨迹智能化监测 …… 突发疫情给了 AI 公司们商业化的契机。
但中国疫情很快就得到控制,随之而来的影响是出口贸易受阻。有不少 AI 公司此前已经将业务做到了海外,例如东南亚市场,疫情让这部分业务熄火。
所有人都承认 AI 泡沫的存在,一些公司熬不过去就此止步,即使主动挤掉泡沫,过程也显得非常艰难。2021 年是 AI 产业继续回归理性的阶段,短期内对于个体公司来说,外部环境会显得难上加难,需要扛过去。
一、融资难题
2020 年,AI 领域的融资情况基本与被称为 " 资本寒冬 " 的 2019 年持平。数据服务商企名片数据显示,中国人工智能领域,2019 年共计完成 371 笔融资交易,融资金额约为 271.9 亿元人民币,2020 年截至目前,共完成 305 起融资,总金额约 243.2 亿元。
这个数字和 2018 年的数字相比,热度是明显下滑的。2018 年,中国 AI 领域共计完成 523 笔融资交易,融资金额约为 667.1 亿元。
疫情|2021,AI公司将难上加难
文章插图
AI 公司的资金来源主要是三类机构。一开始看准这个赛道的是美元基金,相比人民币基金,它们的投资周期相对更长,偏好新技术领域,并且更有钱。
早些年,AI 公司也更希望拿美元基金的钱,因为它们愿意给更高的估值。随着公司估值水涨船高,投资机构的赚钱空间开始变小,此时产业基金开始进入,包括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互联网巨头,以及富士康、TCL、联想等产业基金,它们或看中 AI 技术与自身业务的结合,或希望把 AI 这张新时代的船票捏在手里。
政府基金也及时介入。2017 年,国务院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将 AI 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各地政府开始大力扶持 AI 产业。
但到了今年,这三座资金池都在减少对 AI 公司的投资。受中美关系影响,不少美国基金,包括养老基金、高校基金等,都开始减少对中国的投资,在中国的投资圈,美元基金的光环已经消失。不仅如此,美元基金们甚至开始避讳提及对中国 AI 产业的投资,担心有政治风险。
产业基金投资 AI 的积极性在下降,一些企业受疫情影响资金吃紧,恢复自身业务是当务之急。政府基金同样受到疫情影响,各地政府都投入大量资金在疫情防控和疫后恢复上。
疫情|2021,AI公司将难上加难】鉴于以上原因,AI 公司的融资难题在 2021 年很难缓解。
中国 AI 领域的创业公司格局已经到了相对稳定的阶段,头部的独角兽们已经拿到了足够甚至太多的融资,下一步就是上市。处于早期阶段的 AI 公司大多开始深耕细分行业,背靠科技行业巨头是它们的首选,但行业巨头们对新技术非常敏感,所有人都看到了数字化、智能化的趋势,不少行业龙头公司都成立了自己的数字化公司,它们更希望把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
截至目前,不少 AI 公司都确定了上市计划,AI 四小龙中,旷视科技的 IPO 一波三折暂时没有最新进展,依图科技与云从科技都在筹备科创板上市,商汤科技的上市情况依然扑朔迷离。
2019 年 3 月,科创板的出台给 AI 公司提供了新的退出渠道,目前成功上市的只有 AI 芯片公司寒武纪,寒武纪最新财报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共营收 1.58 亿元人民币,亏损 3.1 亿元,最新的市值是 656 亿元,相比两个多月前刚上市时,市值下跌 37%。
投资者将寒武纪归为芯片领域,受行业环境和政治因素影响,当下芯片公司被寄予的希望高于 AI 公司。所有人都在关注第一批上市的 AI 公司,他们的表现决定了接下来的投资方向。
二、2021,更苦更累
不过,这一轮的 " 烧钱 ",让 AI 公司和投资方们对这个领域看得更清晰了,站在数字经济发展的视野上看,AI 只是一个工具,目前智能化程度还不够高,只能起到辅助作用,且必须在实际的业务中跑起来才能不断进化。
从投资人对 AI 公司的判断标准变化,也能看出这一趋势。最早,投资人问的是,公司有哪些技术大牛;随后,大家开始比拼机器识别准确率;但很快,投资人开始关心 AI 公司们的落地案例、合作伙伴和客户;到今天,市场判定标准变得理性且单一:收入有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