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陈耀昌:世界工厂+社交媒体+人才,中国走出的国际品牌一定会越来越多


工厂|陈耀昌:世界工厂+社交媒体+人才,中国走出的国际品牌一定会越来越多
文章插图
演讲者|陈耀昌 来源|高榕资本(ID:banyancapital)
在中国双循环发展新格局下,消费的引擎作用更加凸显,中国消费行业拥有巨大的创业机会。
疫情之后,全球消费业态呈现怎样的新格局?中国消费行业有哪些革命性的基础设施变化?社交电商、生鲜零售、C2M等热门消费赛道有哪些新动向?还有哪些大消费行业未来可期?
近期,在高榕资本·榕汇线上闭门会上,高榕资本合伙人陈耀昌结合在消费行业多年的战略管理经验,为创业者带来具有全球视野和全产业链格局的分享。
陈耀昌曾任软银千亿美元愿景基金运营合伙人,正大集团副董事长。2006-2011年期间担任沃尔玛中国总裁兼CEO,也曾任亚洲领先的零售集团、永辉最大单一股东牛奶集团北亚区董事,贝塔斯曼音乐集团(BMG)大中华董事总经理。陈耀昌也是百胜中国(运营肯德基、必胜客等品牌)、亚洲市值第一的香港领展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澳大利亚富邑葡萄酒集团(拥有奔富等品牌)的独立董事。
以下为分享实录精编:
过去多年,我一直在消费零售领域,见证了行业很多大变迁。我们看到,今天在中国,不管是底层基础设施的完善,还是新技术、新人群、新媒体的涌现,都为消费行业带来源源不断的生机和活力。今天我相信是消费行业创业最好的时代。

疫情下全球消费业态变化与中国机遇
今年突发的新冠疫情,为全球消费零售行业都带来很大的挑战。但是对比欧美,中国消费行业回暖更快,除了中国疫情防控有力,还有更根本的一些原因。
1、欧美线下零售复苏进程落后中国,原因何在
我们看到,美国、欧洲线下零售和购物中心,受疫情影响大大超过我们中国。欧美以购物中心为主的十大房地产信托基金,表现最好的一家市值还没有恢复到疫情前的40%,很多家现在的市值只有疫情前的10%,还有好几家临近破产的边缘,除了短时间没有收入,更重要的是很多投资人觉得他们中长期的转型做得不好。
我不认为这种现象只是因为欧美疫情控制得不好,总有一天欧美也会克服疫情,更根本问题是他们在疫情以前与中国线下零售相比,在新技术、新商业模式,尤其是线上社交媒体运用方面落后很多。我们稍加留意,欧美一些购物中心的发展,还是太依赖已经在不断下滑的百货公司。包括一些已经很老态的零售模式,没有运营得更适合今天的数字化时代。
首先,他们没有像中国很多线下零售一样往线上做引流和销售,中国的线下流量还持续为线上线下业务提供很多红利,关键在于如何数字化。包括中国餐饮行业,已经有接近10年的数字化和配送服务历史,餐饮业的线上销售、数据、技术,比欧美进步很多。今天美团在港股的市值已经超过2000亿美元,而欧美最大的数字配送餐饮平台还没有上市,市值大概只有美团的1/10,可以看出两边在餐饮数字化上的差距。
第二,中国很多线上的新品牌往线下走,也是在疫情前就开始了。他们帮助很多线下购物中心形成新的客户组成,更适合疫情以后的大环境。包括喜茶、奈雪的茶这样的茶饮品牌;盒马、超级物种这种线上线下店;还有高榕资本投的完美日记,除了在线上是头部品牌,近两年也加快线下门店的布局。而这种现象在国外是比较少见的。
此外,中国的社交媒体把它制造的很多网红、热点带回线下,让流量重回线下,这点比欧美进步很多。包括抖音把很多线下场景拉活了;整个微信生态已经成为我们多渠道个人生活或工作的平台,在线上线下流量连接上起到重要作用。
2、中国世界工厂地位不会改变
在疫情期间我们还发现,中国重点工业从过去的轻工业——服装、鞋、百货,转向电子消费品工业——手机、家电、3C产品,再到今天出现智能机器人、可再生能源设备、电池、自动驾驶、新能源汽车等高价值的新工业。我认为在贸易战、关税的打击下,可能一些低价值的工业会流出去,但很多工业还是会留在中国,因为中国建立的整个生产生态是其他国家不可替代的,而且还在不断迭代,建立更大的壁垒。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不会改变。
还有一个很大的体会,以前B2C大部分是在一个国家里发生的,疫情期间B2C真的可以跨越国家的边界,跨境电商发展得非常快。疫情期间,很多在传统零售买不到的东西开始往线上走,比如很多中国小商家在亚马逊开店,海外的客户可以直接从亚马逊买到中国生产的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