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部国产自然题材纪录片上映 将镜头对准美丽中国|中国日报网( 二 )


通过身临其境的观影体验 , 观众通过自然纪录片可以更好地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 , 从中体会到动物和人类一样的情感 , 同时也能激发人们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
跨文化传播 从自然视角生发客观叙事
一部自然题材纪录片的国际传播 , 往往要越过价值观、生活方式等多道槛 , 文化差异会导致产品在海外市场的吸引力降低 。 有学者用“文化折扣”来解释这一现象 , 而自然纪录片在降低文化折扣率、跨越文化边界进行传播上具有显著优势 。
如果说视听呈现是自然纪录片影像意义表达的第一层面 , 那么叙事则是自然纪录片影像意义系统的第二层面 。 一部优秀的自然纪录片会在展现普及自然科学知识的同时 , 兼顾艺术美学表现手法 , 用国际通用语言展现生态故事 。 《天行情歌》中 , 天行长臂猿的“天行”二字 , 英文翻译为SkyWalker(天行者) , 既展现该长臂猿具有在树上灵活行走的功夫 , 又为中国的长臂猿保护行动赋予了更加鲜明的国际标识 。
在剧情电影中 , 人物的对白和独白可以直接推动叙事 , 而对于以野生动植物为主角的自然纪录片而言 , 旁白解说有时也并没有那么重要 , 展现自然环境和行为状态的镜头语言成为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关键因素 。 拟人化手法是自然纪录片常用表现手法 , 将人类社会的矛盾、冲突甚至情感心理投射在动物世界 , 给人以感染和启示 , 往往能给观众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 。 如纪录片《未至之境》第一集解说提到 , 大熊猫妈妈让孩子“自己去闯荡” , 画面切换到年轻熊猫离开远去的背影 , 仿佛一位人类母亲送儿远行 , 令人动容 。 《天行情歌》运用交叉蒙太奇手法 , 巧妙设置悬念和冲突 , 将同一时间、不同地点发生的两只长臂猿的画面迅速而频繁地交替剪接在一起 , 使观众在两只相距了3000多公里的长臂猿通过人类通信工具你唱我和的交替画面中 , 情绪也逐渐达到高潮 。
自然纪录片通常以交叉剪辑叙事逻辑 , 展现动物或植物王国里的奇妙世界 , 让全球观众打破文化隔阂 , 共同陶醉于大自然之美 。 这类纪录片打破文化壁垒 , 成为国际传播的有效载体 , 不仅让中国观众能感受到世界生物多样态之美 , 也能让世界观众体悟到中国独特的动物种类与自然奇观 。
多维度观照 唤醒生命共同体意识
近年来 , 随着拍摄技术进步和叙事手法的成熟 , 自然纪录片的镜头离大熊猫、长臂猿、雪豹等“明星”物种越来越近 。 特别是前些年由陆川导演的《我们诞生在中国》上映后引发世界观众的共鸣 。 当我们将镜头拉得更广一些 , 便可以从更多维度观照“人与自然关系”这一全人类共同关心的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