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互联|2022,中国互联网云厂商走到哪了?( 二 )


进入2022年之后 , 正在形成的几个共识是 , 云厂商正在逐渐明确自营产品在总包中的销售比重 。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 , 部分云厂商已经把该比例上调至50% 。
其次 , 云厂商开始明确托管类产品 , 如数据库、中间件、数据智能等PaaS产品在自营业务中的比重 。
另外 , 云厂商开始注重构建生态能力 , 供给端PaaS、SaaS伙伴可以在云上为客户提供应用工具 。 需求端的企业客户可以利用工具增效降本 。 生态繁荣既可以让云厂商分发SaaS应用获得10%-20%的抽成 , 也会使上层应用爆发进一步带动用云量 。 数字化“飞轮效应”将因此形成 。
有所为有所不为 , 中国云厂商调整架构 , 为自身产品做“加减法” , 已是大势所趋 。
二、下半场 , 走出互联网的怪圈
说起来简单 , 做起来难 。
中国互联网产业发达 , 对公有云的需求和消耗巨大 , 这也是中国公有云公司起家的最大优势 。 多年下来 , 互联网市场依然是云厂商收入占比最大的板块 。
目前 , 阿里云互联网客户在总收中占比48% 。 2019年以前 , 阿里云、腾讯云的互联网收入在总营收中占比更是在70%左右 。
2020年疫情后 , 互联网增长见顶 , 企业用云增幅放缓 。 而“新基建”等政策促使中国各级各地政府和大型企业加大加快数字化转型力度 , 也让云厂商加快了政企市场扩张步伐 。
CCW Research的研究结果表明 , 2019年中国政务云市场规模为446.6亿元 , 相比2018年的增长率为38.3% , 预计2020年政务云市场预期将达到583.3亿元 。 未来5年政务云市场将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 , 2024年预计市场规模将达到1512.4亿元 , 年均增长率将达到27% 。
可见 , 在过去几年里以及未来 , 政企客户都将是云计算大厂的主要营收来源 。
然而 , 中国政企市场的游戏规则和互联网市场并不相同 。 To B、To G需要更深的战略定力、更强的组织能力和更灵活应对市场规则的能力 。
水电式服务、即开型服务、顾问式服务以及专业代维代管是互联网企业客户云服务的主要需求 。
不同于互联网企业 , 政企客户以可靠性、安全、可伸缩作为云解决方案的主要特征 。
具体的表现是 , 在政企的业务中 , 政企客户通常首先需要立项招投标 , 随之扩容其他项目 。 由于注重政策合规、数据安全 , 通常偏好混合云、专属云、私有云服务 。



由于这类订单通常金额较高 。 云厂商需要采取“集成模式” , 联合生态伙伴整合内外部的PaaS、SaaS服务 , 构建包括前期咨询规划、中期落地实施、后期运营运维的合作生态 。
可见中国政企市场的成长性低于互联网市场 , 而经营难度却远高于互联网市场 。 大型政企客户实际情况各自不尽相同 , 需求也不尽相同 , 需要一对一个性化定制策略和服务 , 这背后意味着巨大的资源投入和时间财务成本 。
这也意味着 , 云巨头无法在中国政企市场低成本复制互联网市场的解决方案 。
对于长期深耕于互联网企业客户的中国云巨头来说 , 这无疑是很难迈出的一步 。 加之在在宏观经济、监管环境的作用下 , 这个短板逐渐被放大 。
因此 , 中国云厂商需要跳出互联网的怪圈 , 以真正实体经济的模式去服务企业 。
透过这层迷雾 , 在看当下云厂商的“排兵布阵” , 其中奥秘愈发清晰 。
以阿里云为例 , 通过黄海清以及蔡英华的履历来看 , 前者曾在Dell、IBM、Oracle 等公司任职;后者则是前华为EBG中国区总裁 。
毋庸置疑 , 蔡英华的到来可以帮助阿里云更好的以成本产出的更良性的模式来判断是否需要接入具体的项目 , 不符合营收规则 , 或者利润率不高的项目 , 或者在具体的报价上都会保持一定程度的审视 , 不能跳出成本 , 为了抢单而抢单 。
而黄海清在海外云业务的经验 , 将会进一步助力阿里云在SaaS、PaaS层做“加法” , 走向全球化的道路 。
不仅阿里 , 在去年腾讯的调整中 , 其也体现出这种逻辑 。 即一方面更靠近客户 , 建立更强的政企或者金融行业的客户粘性 , 另一方面以更“内行人”的方式去做云计算服务 , 思考模型、业务模式等都慢下来 , 不再狂奔 。
三、未来十年 , 中国云厂商应该怎么走?
站在云厂商“重整旗鼓”“调兵遣将”的这个节点来看 , 互联网云计算大厂正在进入新的时期 , 即对云业务的重新审视 。
就全球云服务市场来看 , 亚马逊云科技、微软与谷歌是全球三大云巨头 , 占据全球六成以上云基础设施市场份额 。 而排在三大云巨头后面的10家云厂商加起来的份额则只有22% 。 能看出 , 以亚马逊云科技为首的全球三大巨头主导该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