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造车新势力苦等进入优势领域,华为无需等待却具备更大的优势

华为|造车新势力苦等进入优势领域,华为无需等待却具备更大的优势

文章图片

华为|造车新势力苦等进入优势领域,华为无需等待却具备更大的优势

造车新势力在苦等汽车升级进入网联化、智能化阶段 , 而现实是 , 汽车电动化还没有完成 。

我们不能说这是一个串行的过程 , 先实现电动化再依次实现网联化和智能化 , 实际上可以是一个并行的过程 , 但电动化进展缓慢 , 的确拖慢了汽车升级的进展 。 此外 , 技术并不是制约进度的最重要因素 , 反而是政策起了决定性作用 。 到目前为止 , 世界上也只有德国为奔驰发放了一张L3辅助驾驶牌照 。
国内的新能源汽车战略已初见成效 , 当很多企业还在犹豫是否押注纯电汽车时 , 众多资本早已选定了方向 , 纷纷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 , 它们就是造车新势力 。

由于没有传统汽车企业的造车经验 , 也没有电池相关技术 , 造车新势力无一例外地想要尽快越过电动化阶段 , 进入他们的优势领域:网联化、智能化 。
蔚来、理想、小鹏、零跑、哪吒、威马、天际、问界等新势力 , 主要从中高端进入汽车市场 。 从这个角度进入有几个好处 , 首先目光集中在30万左右价位的用户 , 对于价格的敏感性放在其次 , 他们可能更在意汽车的颜值、科技感、配置等 。 同时 , 在这一价格区间 , 竞争相对较少 , 也有利于树立品牌形象 。 从这个价格区间进入 , 对于企业来说 , 首先遇到的将不是产能问题 , 小批量精工细作的试产就能满足需求 。 所以大多数造车新势力从30万左右价格区间进入汽车行业 。

技术路线方面 , 造车新势力为了避开不具备造车经验不足的劣势 , 多数选择了纯电动汽车 , 少数选择了混动汽车中技术含量最低的增程式汽车 。 理想、华为推出的增程式在汽车市场上反响不错 。
我们可以看出 , 相对于传统车企 , 或者比亚迪这种正规军 , 造车新势力在技术上没有优势 , 受制于大环境限制 , 自己所拥有的信息技术也不能充分发挥 , 目前尚处于品牌创建和跟跑阶段 , 而华为却是一个比较特别的存在 。
华为最大的优势还是在于技术 。
虽然华为造车面临着和其他新势力相同的困境 , 但华为已经拥有七合一集成式动力总成电驱系统 , 毫米波雷达icon无线通信套件 , 激光雷达光通信光器件 , 基于鸿蒙系统的智能座舱等成体系的解决方案 , 同时在自动驾驶方面也展示出不俗的实力 。 除了自动驾驶 , 其他优势是所有的造车新势力所没有的 。
实际上 , 华为一直宣示的“华为不造车 , 要帮助企业造好车”的战略 , 就是冲着博世这样的汽车上游解决方案供应商的定位去的 , 这将是一个更为广阔的市场 。 华为用华为inside的标签显示了类似于intel inside的野心 。
但事实是 , 大厂担心华为取走了灵魂 , 不愿意在自动驾驶方面与华为合作 。 上汽没有选择华为 , 比亚迪选择了英伟达 。 基于此 , 急于打开市场的华为不得不选择了一个二线品牌 , 开始了实际上的造车 , 加快装车速度 。 先是推出了赛力斯 , 紧接着推出问界m5 。 如果问界车型成功 , 将能够起到示范作用 , 但能否帮助华为达成建设汽车生态的目标还很难说 。
现实情况已经说明 , 国内新能源战略不仅仅是为了节能减排 , 同样重要的是为了能源安全 , 同时 , 中国在新能源产业配套方面起步早 , 没有劣势 。 换一个赛道 , 中国有可能弥补不足 , 还有可能形成先发优势 。
所有的一切都指向汽车行业变革方向已定 , 汽车升级很难走回头路 。
【华为|造车新势力苦等进入优势领域,华为无需等待却具备更大的优势】在这个大前提下 , 抛开既有的市场地位、资本等更容易变化的因素 , 最终 , 谁投入越多 , 谁拥有技术 , 谁将更有影响力 , 谁也更容易达成目标 。 华为可能是众多造车新势力中 , 进入得最迟 , 还算不上完全自己造车的 , 最具成功砝码的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