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长大后“不和妈亲”?研究表明,不在于年龄而是沟通方式

姐姐打电话回,侄女说了没几句就嚷嚷:“妈,不跟你说了,挂了啊。”姐姐还有些恋恋不舍:“挂这么快干嘛啊,妈妈还想跟你聊会呢。”侄女虽然开玩笑,但也带着几分认真:“跟你说话没意思,不说了。”
侄女说话快,动作更快。话音刚落,她就把电话挂断了,也不管那头的妈妈心里怎么想。妈妈在家时,她也不好好叫,一口一个“老妈子”。有时候我听不下去,想纠正她:“就不能认认真真叫声‘妈妈’?”
侄女对于我的意见,深表赞同,就是不改。姐姐也常无奈地跟我说,孩子大了,很多话都不跟她说了,曾经那个像跟屁虫的女儿,现在跟她一点都不亲了。
孩子长大后“不和妈亲”?研究表明,不在于年龄而是沟通方式
文章插图
孩子一长大,就不跟妈亲,是真的吗?群里宝妈聊到这个话题时,还真有不少看法:
“儿子以前每天要抱着我撒娇,现在放学回来,只顾抱着手机和他同学聊语音、玩游戏。”
“女儿以前就像个小尾巴,跟在我后面‘妈妈妈妈’不停地叫,现在都不跟我分享她的小秘密了,还有我不能看的日记。”
“每次看到女儿加陌生好友,跟人家聊得哈哈大笑,我就担心她被骗,可又不知道该怎么跟她沟通。”
......
孩子长大后“不和妈亲”?研究表明,不在于年龄而是沟通方式
文章插图
孩子上学以后,特别是进入青春期,跟父母的沟通会慢慢减少。相比家里,他们更乐意向自己的朋友诉说心事。不仅如此,父母说什么,他们还要倔强地回嘴。真是又气又无奈。
难道,孩子一长大就跟父母不亲,这真的是一条定律吗?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一书作者阿黛尔.法伯,组织了很多家长会,也做了不少测试。研究发现,孩子与父母关系的亲疏,并不在于年龄,而是沟通方式。并且,能用以下3种方法沟通的家庭,通常亲子关系会更融洽。
孩子长大后“不和妈亲”?研究表明,不在于年龄而是沟通方式
文章插图
一:能肯定孩子
当然,这个肯定,不是孩子说啥,我们都举双手赞同。这不是肯定,是溺爱了。经常肯定孩子,是指父母对孩子的感受和想法,能接纳和包容,而不是一味地否定。
比如孩子不敢一个人待在屋子里,或者被突如其来的事情吓到了。我们常用的方法就是安慰:“不怕不怕,没有什么可怕的。”如果安慰不管用,就试图劝说:“这有什么好怕的,我们是小大人了,要勇敢点。”
如果孩子还是害怕,没有表现得像我们期望的那样坚强勇敢,我们的耐心可能也被耗尽了,接下来就是指责:“你都多大了,还被一点小事吓成这样,你看看隔壁那个小女孩,多勇敢啊,你咋连她都不如呢?”
对于孩子的感受,我们若时常用这样的方式去否定,那他就会慢慢把心门关闭。因为他知道,一旦向你表达情绪,你就有一堆的大道理等着他,那还不如不说呢。
孩子长大后“不和妈亲”?研究表明,不在于年龄而是沟通方式
文章插图
所以,当孩子向我们表达自己烦恼、生气或者其他感受及想法时,我们要做的,不是急着表达自己的想法,而是先肯定他。
比如,我们可以试着反馈他当下的状态:“刚刚的事情,把你吓了一跳。”当被理解后,孩子更愿意敞开心扉:“是啊,突然一声巨响,可把我吓坏了。”
我们要接着肯定:“遇到这种情况,确实让人反应不过来。”当孩子把情绪描述出来,并且得到正确的反馈后,他就不会再过多地纠结事情,而是想着如何解决:“也许我现在要做几个深呼吸,好让自己平静下来。”
孩子长大后“不和妈亲”?研究表明,不在于年龄而是沟通方式
文章插图
能多肯定孩子感受和想法的家庭,会让孩子有深深的归属感,他也就愿意多和父母交流。即便长大了,他也乐意把爸妈当朋友,亲子关系自然就很密切了。
二:能偶尔幽默
有两个人,一个幽默风趣,时常逗得你哈哈大笑;另一个严肃死板,你若说了不切实际的话,他只会泼冷水:“算了吧,别白日说梦话了。”如果要你选一个做朋友,你会选谁?
我想,大部分人更愿意跟幽默的人相处吧,因为和他们在一起,不累。其实孩子也一样,他们喜欢轻松愉悦的家庭氛围。特别是当他提的要求,有那么一点“无理取闹”时。
孩子长大后“不和妈亲”?研究表明,不在于年龄而是沟通方式
文章插图
有次搭朋友的便车,她6岁的儿子不乖乖坐在后座上,只是一个劲地叫喊:“妈妈,让我来开,让我来开。”这孩子,当是玩碰碰车呢。我以为朋友会跟他讲大道理,或者斥责一顿。没想到,朋友只是哈哈大笑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