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从小被父母逼着学特长的孩子,长大了会后悔吗?


那些从小被父母逼着学特长的孩子,长大了会后悔吗?
文章插图
01
我学琴的过程,有些奇葩。
和很多孩子一样,我在还没有乐器高的时候,就拿起了乐器。
现在回想起来,那时的记忆已经不甚清晰,只记得自己是班里最小的孩子,和至今仍保存着的乐谱上印着的“二零零二年”字样。
那年我刚刚三岁,还不认识谱,对音乐也没有丝毫概念,就被父母送去学二胡。
一开始自然是哭哭闹闹,根本不想去,但父母对我一向比较严厉,他们决定了的事情,我反对也没用。
那些从小被父母逼着学特长的孩子,长大了会后悔吗?】从此,我就开始了自己的二胡学习之旅,渐渐地也开始能拉出一些十分简单的曲子——虽然因为手太小,按弦不太到位。
五六岁的时候,就被带去参加业余考级。我觉得,不管是父母还是老师,目的都只不过是让我们考级而已。
最终,在拿下几张考级证书,上小学时参加了两次儿童节联欢会的民乐合奏以后,学二胡的历程就不了了之。
之后,父母又让我开始学电子琴,这一次更功利,大部分时间都在练考级的曲目,拿下了业余九级,然后又不学了,开始学钢琴。
记得钢琴老师一开始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纠正我学电子琴时形成的不规范的按键方式。
又学了几年,大概考到了七八级,我已经是初中生了,学习的压力已经越来越大,终于钢琴也不再学。
那些从小被父母逼着学特长的孩子,长大了会后悔吗?
文章插图
02
不得不说,我并没有什么学习乐器的动力,一直都比较排斥,练习也并不刻苦。
和我一起练琴的同学,有的每天都坚持练习四个小时,雷打不动,我则是经常在父母的呵斥下才应景似的练一会儿(反正他们也听不懂)。
我那时候练琴,大概就是满足他们的虚荣心,也能让自己写简历时更好看一些而已。
当然,虽然我学得不怎么样,但至少有一个好处,就是唱歌时基本在调上,不像我爸妈一样五音不全。
第一次派上用场,是我高中刚入学的时候,第一天晚自习是联欢会的形式,老师让我表演节目,我唱了一首当时很火的《春天里》。
老师把晚自习的片段发到了班级群里,很多家长都认识了我,直到几年后,有一次住宾馆,在电梯里遇到一位家长,她还对我说:“你就是唱《春天里》那个小孩吧?”
在高中选择社团时,我报名了学校的合唱团,经过几轮试唱和试听的测试之后,成为了其中的一员。
在合唱团里,我发现曾经的练琴经历对我还是有帮助的,在唱歌音准上并不需要老师的“关心”,分声部训练的时候,也能给声部的同学弹一下伴奏,虽然是普通学生,但起到了特长生一样的作用。
上大学以后,闲暇的时间更多了一些,自己居然对音乐有了兴趣,开始尝试学几册作曲的基本理论,写一些不那么动听的曲子,做几首根本没什么人会去听的歌。
现在看来,无论自己水平如何,音乐也是自己一辈子的爱好之一了。
可是,没有孩提时期懵懵懂懂中打下的基础,就没有现在的爱好。
03
所谓“乐感”在儿童时期最容易开发,已几乎是学界中的定论了。
例如,“绝对音感”是对音乐学习很有帮助的一项技能,它让人可以直接分辨出各类乐器发出声音的音高。
而根据日本“一音会”的一项研究,在六岁半之前才容易培养出“绝对音感”,而对于成年人,即使经过同样的训练,掌握这项技能也极为困难。
实际上,不仅是音乐方面,对孩子的美育教育,都应是赶早不赶晚。
并不是要让孩子们都成为艺术方面的从业人员,但从小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不可或缺。
孩子们有了欣赏古典音乐、欣赏绘画艺术、欣赏建筑与雕塑的能力,愿意去听一场音乐会,看一次画展,去一回博物馆,自然不会在生活中沉迷土味,和着滥俗的背景音乐在镜头前念出“社会语录”。
那些从小被父母逼着学特长的孩子,长大了会后悔吗?
文章插图
04
约翰·亚当斯曾言:“我必须研究政治和战争,因此我的儿子们能够学习数学和哲学。我的儿子们应该学习数学、哲学、地理、博物、造船、航海、商业和农业使得他们的孩子们可以学习绘画、诗歌、音乐、建筑、雕塑、织物和瓷器。”
对美的追求,对艺术的珍视,是经济发展后人类愿望的终极。
我们终将迈过对物质苦苦追求的时代,我们的人生目标,也将不再只有挣钱这一个。
音乐也罢,绘画也罢,运动也罢,有一门或几门爱好,能够让我们的人生过得更加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