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卖部动摇之间,社区团购如何走完“最后一公里”

文 | 锌刻度,作者 | 孟会缘,编辑 | 黎文婕
“邻居们,下来取货了!”
在做了社区团购的团长之后,这句话成为了张明发朋友圈的日常内容。
最开始,张明只是西南一线城市某小区的生活小超市老板,在网购渐成大势、快递成为主流之时,张明的小卖部开始承接起收发快递的业务。而今,当社区生鲜的呼声与需求日渐高涨,张明又立刻变身成了多家线上社区团购平台的拼购团长,他管这个叫“与时俱进”。
张明的转变并非特例,如果仔细观察就能发现,在全国上下,像张明这样坐拥便利店并身兼数职的小卖部老板还有很多......而张明们的选择,恰好印证了小卖部这个与用户距离最近的消费场景,正在成为互联网巨头们布局线下生态的关键点。
现阶段,各大平台与小卖部达成合作的性价比之高自是不用多说,可要若从长远来看,小卖部能否经受住用户对于品质和服务的双重考验,还得先打一个问号。
身兼多职,小卖部店主不得不艰难转型小区外就开着两个面积超过200㎡的中型超市,会员日打折活动、每天推出折后低价商品、买到一定额度自动送货上门等算得上是它们揽客的拿手好戏。面对如此强劲的竞争对手,张明的小卖部唯一的优势,可能就是距离消费者更近一些。
“但也就是小区内和小区外几百米的差距,出个大门让人多走几分钟而已。”扎根小区多年的张明很明白邻居们的小心思,从商品的种类价格、更新速度等多个方面作比较,尽管自家小卖部挂着“超市”两个字,却并不能提供同等的服务,在“物美价廉”的小区超市面前,竞争力确实稍显不足。
实际上,这样的问题不仅正困扰着张明,更是整个传统小店行业现阶段的发展之殇。
在中大型超市与连锁便利店的围剿之下,处于零售末端的传统小店们,虽然仍然是线下流量的重要入口之一,充当着在“最后一公里”拉近与消费者距离、满足消费者即时性需求的角色,但像张明这样身处线下流量竞争风暴正中的局内人,他们心里很清楚,仅靠单一的零售服务功能,面对现实中经销商隔层众多、数字化能力低、抗风险能力也较弱的情况,实在无力招架前者的进攻。
最初,张明选择以接收快递业务破局。在帮邻居们收发快递的过程中,张明与之一一建立了联系,并借此组建了微信业主服务群,通过经年不断的服务与口碑积累,他和邻居们打成了一片,生意也慢慢做了下去,“虽然收发快递不额外收费,还要占据一些店面空间来放快递,但他们来拿快递的时候,会顺便看看我这儿的商品,有缺的就顺手带回去了,这招还是挺管用的。”
可好日子没过多久,菜鸟驿站又在小区外开设了站点,张明慌了,“快递被集中送到菜鸟驿站之后,很明显能感受到客流量变少了。”张明观察了一段时间后发现,有寄送快递、退换货需求的人们,更倾向于选择承接了圆通、申通、韵达等多个主流快递公司业务的菜鸟驿站,“现在找我寄收快递的人也没几个了,所以店里的快递停放区就被我撤掉了。”
不过,当疫情袭来,线上买菜模式的兴起给张明提供了一条新思路,“刚开始我是自己去进货,通过之前建立的微信群每天给大家播报有哪些东西,等他们点单了之后我再给送上门去。”疫情宅家期间,不少用户尝鲜了新的买菜方式,有一部分人也乐意在复工后延续这种消费模式,通过张明的微信群下单购买日常所需。
小卖部动摇之间,社区团购如何走完“最后一公里”
文章插图
可张明还是觉得这方面的业务拓展,不比收发快递时只需付出时间和场地成本那么简单,“要费心劳力找供应商进货,负担中间的运输损耗,随时与大家沟通了解需求,约定好时间送货上门,这些都是成本,但赚的却没有我想象中那么多。”
等社区团购招募团长的大风过境,张明总算松了一口气,“橙心优选、美团优选、兴盛优选、十荟团......几乎市面上所有社区团购平台的订单我都能接。”用户在平台下单,身兼数家平台团长之职的张明,将自家小店作为接收货物的据点,就像当初收发快递一样,需要负责的只是将从仓储配送到手的订单转交给用户,“如果有损耗之类的就报给平台,是赔偿还是重新送都归平台管。”
而这看似轻松至极的团长身份,不光意味着是张明的新工作,也是他为小卖部继续发展的新尝试。
做团长成了新的生存法则?十荟团的创始人陈郢曾算过一笔账:拉新、营销、履约的成本加起来,一般会占到销售额的20%-40%,这导致生鲜电商企业很难赚钱。而在社区团购里,“团长”同时承担了拉新、营销和履约这三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