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出行|鲶鱼变鲨鱼?反垄断,终于轮到了滴滴( 二 )


司机开的山里没有一辆车 , 有点怕 。
救命、抢救 。

▲图源:终结诈骗
对滴滴来说 , 那是警钟长鸣的一年 。 短短三个月内接连发生两起恶性案件 , 滴滴严重的安全漏洞暴露无遗 。
早在2016年 , 深圳公安部门排查当地的网约车司机时就发现:8000名网约车司机中 , 有吸毒前科的人员1425名、肇事肇祸精神病人1名、重大刑事犯罪前科人员1661名 。
高达40%的高风险人群比例 , 滴滴真的不知道吗?
滴滴大概率是知道的 , 但在猛烈的市场争夺战中 , 为了发展业务需要更多的司机加入 , 为了吸引司机加入 , 只好降低门槛 。
早在2015年 , 时任滴滴顺风车事业部总经理的黄洁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曾说:
“这是一个非常有未来感、非常sexy的场景 , 我们从一开始就想得非常清楚 , 一定要往这个方向打 。 ”
sexy这个词 , 既可以表示时髦 , 也可以表示性感甚至色情 。
我们无从考证黄洁莉当时说的是哪种意思 , 但从滴滴的宣传海报中 , 很明显能感受到打擦边球的意味 。
这一点其实也很好理解 , 用互联网流行的“黄赌毒原理”来说就是:
迎合人性底层需求(性、赌博以及毒品)的业务 , 是最容易实现扩张的 。
命案发生后 , 滴滴道歉、悬赏、整改 , 但局面并没有实质性地改变 。
在虎扑上就有网友扒出 , 在案发前不久 , 滴滴顺风车偷偷修改了隐私机制 , 让犯罪分子又可以轻易地筛选到“理想中的受害者” 。
再后来 , 滴滴又陷入“杀熟”的漩涡中心 。 知乎网友@苏仨爆料 , 她常常用滴滴上下班的朋友 , 偶闻滴滴大数据杀熟之说 , 心血来潮 , 把上车点从自己最常设置的那个地方挪偏了20米 , 价格就从49元变成了63元 。
命案、高风险、杀熟……成为绝对霸主后的滴滴 , 一直处在争议之中 。 缓缓说就曾极为精辟地总结过这种发展模式:
1、野蛮发展
2、高风险偏好
蒙眼狂奔之下 , 很多风险会被忽视 。
3
革新者 , 还是垄断者?
最开始的时候 , 滴滴是以“反垄断者”的身份出现的 。
2012年的冬天 , 站在大雪中的程维想要打一辆车 , 但直到浑身冻透他也没等来一辆出租车 。
在公开的表述中 , 这是程维做滴滴的契机 。 那时候 , 大部分城市在出租车行业实行特许经营制度 , 即政府部门核定城市出租车数量并发放牌照 , 出租车公司或拍卖或通过划拨等方式取得 , 然后交给出租车司机驾驶 , 司机上交管理费 。
这样的制度下 , 出租车公司处在绝对的优势地位 , 坐收渔翁之利 。
而失去议价能力的出租车司机 , 为了提高收入 , 只能绕路、拒载、拼客 , 陷入恶性循环 。
出租车一家独大的局面下 , 滴滴的到来让很多人看到了希望 。 到2014年 , 滴滴和快的开始血拼 , 无论是乘客还是司机 , 都收获不少红包和补贴 , 那时候的滴滴 , 公众形象达到了顶峰 。
彼时欢呼的人们没有想到 , 扛着改革大旗的革新者 , 很快就将变成新的垄断者 。
随着滴滴和快的在2015年合并 , 并且在2016年收购了UBER中国 , 滴滴在网约车占了高达90%以上的市场 , 由此开始一统网约车天下 。
当革新者变成垄断者 , 很多事情都开始发生变化 。
打擦边球、接连的命案、大数据杀熟、投诉不断……把消费者扫了一遍之后 , 滴滴开始把目光瞄准了司机 。
有分析称 , 滴滴在网约车市场取得主导地位后 , 抽成也随之提高 , 在司机端 , 滴滴的抽成有百分之二三十 。
除此之外 , 在服务质量的压迫下 , 滴滴对司机的管理愈加严苛 , 有时候即便是乘客的问题 , 也可能导致司机被罚 , 司机们敢怒不敢言 。
与此同时 , 滴滴一统网约车天下之后 , 给司机的补贴大幅降低 , 司机的利润空间也就越来越薄 , 这使得很多司机放弃了滴滴 。
再加上近年来网约车新政开始落地 , 要求司机本地户籍本地车牌 , 符合资质的司机数量大幅下降 。
随着司机的不断流失 , 乘客的体验也越来越差 。 车价不断上涨 , 打车越来越难 , 不少网友甚至发起了卸载滴滴的行动 。
屠龙少年最终还是长出了鳞片 , 事情绕了一圈又回到了原点 。
4
尾声
尽管滴滴已经在网约车领域获得了绝对的市场地位 , 但很少人知道:
滴滴成立6年还没有实现过盈利 。
这是两年前 , 滴滴CEO程维在一封写给员工的内部信上说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