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问科技造车:阿里、百度、富士康亲自下场,颠覆哪些行业逻辑?


三问科技造车:阿里、百度、富士康亲自下场,颠覆哪些行业逻辑?
文章插图
科技巨头正掀起新一轮造车潮。
2月26日,有媒体报道称,“华为计划推出自由品牌电动车,目前正和长安汽车、北汽蓝谷协商代工制造。”受此消息影响,午后北汽蓝谷直线封停,长安汽车一度大涨9.5%。
随后,华为回应称消息不实,并重申不造车,表示将聚焦ICT(信息通信技术),做智能汽车增量部件供应商,帮助车企造好车。
除华为外,近日小米要造车的传闻也引爆了汽车圈和科技圈,并引起各方的高度关注。
2月19日,有消息称“小米已确定造车,并视其为战略级决策”。2月21日晚,小米集团发布公告对“造车”一事进行回应,与此前被传造车强硬否认的态度相比,此次公告小米的“还没有到正式立项阶段”一句话显得意味深长,其既没有否认造车的意向,也没有直接承认造车的动向。
自去年以来,有关科技企业下场造车的消息频频登上热搜。
2020年11月,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宣布,长安汽车将携手华为、宁德时代联合打造一个全新高端智能汽车品牌,涵盖自主可控的智能电动汽车平台以及一系列智能汽车产品。同月,由上汽集团、浦东新区和阿里巴巴集团三方联合打造的百亿级高端智能纯电动汽车项目“智己汽车”正式启动。今年1月,智己汽车两款量产定型车(一款智能纯电轿车和一款智能纯电SUV)首发亮相。
2021年1月11日,百度官宣以整车制造商的身份进军汽车行业,将和战略合作伙伴吉利控股集团共同组建一家新的汽车公司。2月18日,在百度2020年财报电话会议上,李彦宏表示,与吉利的合资公司CEO和品牌名称已经确定。
2月20日,在富士康科技集团(又名鸿海精密)举行的开工庆典仪式上,公司董事长刘扬伟在回答采访人员提问时透露,第四季度左右会有2到3个按照MIH平台设计的汽车发布;富士康正与吉利、法拉第未来(FaradayFuture)探讨电动汽车方面的合作事宜。此前在1月份,富士康才刚与吉利控股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成立合资公司。
近年来,随着技术和应用的逐渐成熟,越来越多的科技企业不再甘心只做汽车产业中的“配角”,而是更深入地参与到汽车制造环节中。从产业链进军整车制造,近来科技企业为何扎堆入局汽车行业,背后传递着什么样的信号?在这场新一轮的“科技造车”浪潮中,科技巨头们将在其中扮演怎样的角色?随着“软件定义汽车”时代的到来,科技企业参与造车将会带来哪些影响,未来新能源汽车产业将会迎来怎样的格局?
科技企业为何扎堆入局?
在业内看来,随着近年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新能源市场需求的缺口逐渐扩大,科技公司们下场“造车”欲抢占智能电动汽车这一行业风口的动机明显。
2020年,尽管新冠肺炎疫情导致汽车总销量下滑五分之一,但全球电动汽车市场所展现的爆发力和发展潜力超市场预期,EVvolumes.com网站统计的数据显示,去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逆势增长超43%,达324万辆。
在国内市场,新能源汽车销量自去年7月份起逐月大幅攀升,不仅以极快的速度修复了2019年6月底以来因补贴退坡带来的市场下滑,更展现出强劲的复苏能力。根据中汽协发布的数据,2020年全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达136.7万辆,同比增长10.9%;今年1月,国内新能源汽车销售17.9万辆,同比增长238.5%,连续7个月刷新单月销量历史纪录。中汽协指出,预计2021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将增至180万辆,同比增长40%。
在国外,欧洲也已成为电动汽车行业发展的新引擎。数据显示,2020年欧洲新能源乘用车注册量达136.7万辆,同比增长142%。从市场份额来看,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整个欧洲车市份额的11%,其中纯电车型占比6.2%,插电混动车型占比4.8%。德国、挪威等国家在内的电动汽车市场销量实现快速增长。
伴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的逐渐扩大,消费者对车辆智能化的关注度也不断提升。根据HISMarkit发布的《2020年中国智能网联市场发展趋势报告》数据,2020年,全球汽车市场的智能汽车渗透率仅为45%,预计2025年将提升至60%;届时,中国市场的智能汽车渗透率将达到75%。安信证券研报也分析认为,智能汽车是继智能手机后又一划时代的颠覆,但其所带来的规模性影响以及市场增量都将远超手机。
同时,政策红利也正当时。2020年10月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版)》进一步强调了纯电驱动发展战略,提出至2035年,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比超50%,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达到100万辆左右,节能汽车全面实现混合动力化,汽车产业实现电动化转型。值得注意的是,新版路线图中还首次提出了产业“碳排放”目标。同月,国务院印发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出,到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比达到20%左右,高度自动驾驶汽车实现限定区域和特色场景商业化应用。到2035年,纯电动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高度自动驾驶汽车实现规模化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