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微信是一切流量的尽头( 二 )


为什么创作者和商家无不希望把流量导向微信?原因很简单:因为微信的流量最多,因为微信的用户黏性最高,因为微信的互动性最强,因为微信能提供最大的变现可能性。

  • 微信的流量最多,这一点无需解释了。就算把微信的各项功能单独拆分出来,也全是头部应用量级。前几天张小龙提到:每天有1.2亿人在发朋友圈、7.8亿人在看朋友圈;3.6亿人在看公众号文章;4亿人在用小程序。你可以拿其他APP自称的“日活3亿”“日活6亿”说事,但是请记住,这只相当于微信一两项功能的流量(而且有水分)。
  • 微信的用户黏性最高,这一点也无需解释了。由于微信是近乎实名的熟人社交工具,所以用户对“账户资产”最珍惜,在微信上的关注、浏览、点赞行为也最严肃。你跟某个微信好友或微信粉丝失联的概率也最低。
  • 微信的互动性最强,这一点好像也无需解释。除非你有在微博粉丝群、淘宝群、抖音群里面聊天的奇怪习惯,否则最好的粉丝经营方式肯定是微信群。另外,微信公众号和视频号的私信功能也相当强大,因为大家会很容易看到。
  • 微信能提供最大的流量变现可能性,这一点可能很多人无法理解。解释一下,此处是指腰部、长尾和垂类创作者或商家的变现。很多垂类网红的变现之道就是做微商,还有建收费群、卖课程等;对于To B的定制广告而言,在微信平台拿到的报价一般也是较高的(不敢说最高,但是肯定不低)。
然而,在2020年以前,微信平台也有自己的问题。这个问题并不是“流量下滑”——投资人一天到晚担心的“微信时长被抖音、快手抢走了”,其实从来就不是问题;这个问题也不是“年轻用户离开微信”——就算离开微信也是回归QQ,肉烂在了锅里;这个问题更不是“微信变得过于沉重”——微信的功能相对于大部分头部APP,仍然是很轻的。那么,问题是什么?
问题是:微信给网红、品牌和商家提供的“公开平台”选择太少,覆盖面太窄。这就是张小龙在不久前的微信公开课提到的事情!张小龙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问题,可见他的水平远远超过了市面上全部的投资人、自媒体和业内人士,尤其是那些蹭热点、喊他“龙叔”的友商产品经理。
如果你要在微信平台建立一个公开的、人人可见的(也就是不需要双方加微信的)内容发布场所,此前你的唯一选择是公众号。公众号的功能很强大、运转时间很长、内容很丰富,但是它是为长文阅读设计的,用户心目中也把它跟“长图文”绑定了。就算公众号已经具备了视频、音频发布功能,用户还是天然地不会将其视为获得“非图文信息”的第一选择。与此同时,考虑到公众号已经沉淀的大量优质图文作者,盲目扩张品类也是极不明智的。
小程序也算一种选择,有自己的二级入口,能够灵活插入任何微信场景。然而小程序不是为内容发布准备的(游戏内容除外),而且需要一定的开发、维护水平。在微信生态之内,小程序其实是为电商及O2O交易准备的,至少现在如此。
因此,在视频号诞生之前,一个以视频、直播为主打的网红,想在微信平台经营流量,其实找不到特别好的解决方案:
  • 他/她可以经营自己的公众号或小程序,但是上面提到过,两者皆有局限性。微信直播最早是通过小程序进行的,2019年就有一些电商网红尝试过微信直播带货,只取得了小范围的成功。
  • 他/她可以经营自己的微信粉丝群,但是这需要添加粉丝的微信个人号。粉丝群比较适合微商和垂类KOL,对稍大一点的网红就不适合了。为粉丝开设的微信群,处于“微信公域”与“微信私域”的微妙交叉口,平衡很难掌握。最后,微信毕竟只能添加5000好友(后来放开了,这是KOL的福音)。
视频号的诞生,为上述问题提供了完美的解决方案:它是公域的(不需要强社交关系);它的互动性极强(有评论、私信和直播功能);它能嵌入一切微信场景(个人号、公众号、朋友圈、小程序);它能直接提供变现手段(小商店、直播打赏等)。所以你会发现,那些超级网红最早感觉到了机会,李佳琦、薇娅都早早跑到视频号搞事,比当初跑去抖音还积极。
这就是我对视频号的前景表示乐观的根本原因——你不用去考虑“视频号目前内容质量欠佳”“视频号高度依赖熟人点赞”“视频号产品设计缺乏亮点”等问题。我们考虑一个错综复杂的问题,需要抓关键点,而不是纠缠于细枝末节的东西。视频号的关键点就是:它为视频KOL,以及想转型视频的KOL,以及想通过视频经营客户的品牌,提供了一个“微信平台立足点”。这个立足点是公域的,但是可以轻松转化到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