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见深不再为传奉制度背锅,这锅再也不背了

谈到明宪宗朱见深,大家聊的最多的不是成化犁廷以及朱见深的那些军事成就,大家最注意的反而是细枝末节的传奉官制度。成化朝,如果有了解的网友们会知道朱见深属实是个牛逼人物,成化朝取得了很多不俗的成就,这些取得的成就虽然比不了朱元璋、朱棣,但我个人认为朱见深在大明皇帝中应该是第三牛逼的存在。仔细了解过明史的人都知道朱见深是实打实的鹰派,属于那种能动手绝对不跟你多说一句话的狠人物,所以在朱见深执政期间内,没人敢跟朱见深扎刺,成化朝也由此是大明最繁荣的时期之一。朱见深如此厉害,为何后人对他评价不高?最主要的就是朱见深的成化犁廷搞的满清差点灭族了,这导致满清上台后一直在刻意的诋毁朱见深,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拿传奉制度来掩盖朱见深所取得的那些成就。既然有人拿传奉制度来专门的刻意诋毁朱见深,那我们就来研究研究传奉制度的历史,我们看看传奉制度到底是不是朱见深的专属产物。
朱见深不再为传奉制度背锅,这锅再也不背了
文章插图
咱们先了解一下“传奉”到底是什么。传奉制度说白了就是不通过对文武官员有任免权的吏部和兵部,直接用太监传奉圣旨的方式来直接任免或升迁官员。传奉官是从成化朝才有了一个正式的称呼。这句很有学问,换个思路来理解就是成化朝以前就有“传奉”制度,但没有一个特定的名称。成化朝以前就有传奉制度?这是真的,一点都没瞎编。成化朝以前,“亲擢”、“特简”、“特旨”、“上裁”都是传奉制度的前身,严格意义来说,成化朝的传奉制度放在以前可以称之为“亲擢”制度、“特简”制度、“特旨”制度、“上裁”制度,到了成化朝才被正式称之为“传奉”制度,也就是官方的说法。由此可见,在朱见深之前,大明就已经有了不通过吏部和兵部,直接以皇帝的意志或圣旨来决定官员的黜陟、去留,赏赐,罢免等。
为什么传奉制度在朱见深之前就有?道理很简单,在封建时代,对官员的任免权是皇权最重要的一部分。在明朝,有官员任免权的是吏部和兵部,相对应的是文官和武官。在六部制度逐步完善后,皇帝的任免权也要通过吏部和兵部来实现。皇权要通过外廷来实现,这实在体现不出明朝皇帝的权威,也展现不出明朝皇权的高度集中。不管在朱见深之前还是在朱见深之后,这些大明皇帝都有着极大的权利欲,他们肯定不甘心皇权最重要的一部分官员任免权被外人所掌控,所以在朱见深之前,大明就已经有了“传奉”制度,通过皇帝自己的意志或圣旨来升迁,罢免官员,这毫无疑问能完美展现出皇权的强大性。封建时代的官员任免权放到现代基本上就是人事局和组织部的结合体,我们也都该知道人事局和组织部的重要性。财政大权,军权,人事权自古以来就是最重要的三项权利,只要封建皇帝掌握了这三项大权,那就没有人可以撼动皇帝的地位。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初,官员的铨选制度并不完善,所以朱元璋也搞过传奉制度,传奉制度在明初是非常常见的。大官靠传奉,中官靠吏部铨选,这就是明初的行情。在明初,传奉制度甚至是合法的,明初在当时制定了最适合当下的官员任免制度,明初规定通政司、尚宝司、翰林院、光禄寺等近侍官员以及监察御史、太医院、钦天监等不是常选的官员,这些官职的任满黜陟皆取自皇帝的个人意志,也就是皇帝自己就可以决定这些人的命运与前途,根本不用通过吏部。
朱见深不再为传奉制度背锅,这锅再也不背了
文章插图
朱元璋之后,朱允炆、朱棣、朱高炽、朱瞻基都搞传奉制度,朱祁镇也玩传奉,但朱祁镇是冲龄即位,大权都基本掌握在三杨手里,这就导致传奉制度从朱祁镇时期就开始减弱,毕竟一群老江湖不可能让一个小孩子牢牢把持着人事权。忠心大明是一回事儿,但忠心之外,也不耽误老江湖为文官集团谋点“福利”,说到底,这还是封建文人的特性。
从朱瞻基开始,文官集团为了传奉制度闹了不少事,就跟文官集团闹朱见深一样。文官集团觉得官员任免权越过自己由皇帝自己直接决定实在是太削弱自己的实力了,所以他们就对朱瞻基施加压力。历史记载的朱瞻基很猛,但这个猛是针对其他方面的,对于文官集团,朱瞻基还是太过于听信他们的了。在文官集团的折腾下,宣德朝出现了保举制度、会举制度、吏部选授制度,这三样制度说白了就是文官集团利用这些来打压传奉制度,在传统的吏部、兵部人事权之外,文官集团也有了属于自己的传奉制度,皇帝可以用这三项新制度,文官集团也可以用,严格意义来说还是文官集团占便宜占的多。虽然这三项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打压了传奉制度,但却不能彻底取代。为什么?因为传奉制度是皇帝亲自任命的,很多人都把此当成一种荣耀。想想也是,同样的一个官职,组织上选你当和皇帝亲自下令让你当,这绝对是两个概念。皇帝亲选的,谁都要给面子,谁都会觉得此人跟皇帝关系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