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被“网络欺诈”的人群画像来了 看你中招没

2月1日,中国银联携手各大商业银行及支付机构发布《2020移动支付安全大调查报告》。红星新闻采访人员获悉,2020年移动支付呈现三大新特点,包括将移动支付作为最常用支付手段的人群占比进一步提高、便民线上支付场景建设加速、移动支付时首选网贷资金的人数占比上升。报告显示,如今网络欺诈仍无孔不入,经过调查,四大类易受骗人群的画像也逐渐清晰。
98%受众视移动支付为最常支付方式
报告数据显示,98%的受访者将移动支付视为其最常用支付方式,较2019年提升了5个百分点。其中,二维码支付用户占比达85%,同比增加6个百分点。
据介绍,每日3付是2020年移动支付的平均水平,支付频次超过3次的比例较2019年提升11个百分点,超过5次的占总人群的四分之一。报告指出,95后是高频支付主力军,特别是95后男性,平均达到了每日4付的频次。
选择直播购物 女性比男性高出7个百分点
易被“网络欺诈”的人群画像来了 看你中招没】在新的形势下,更多线下支付向网络直播、医疗支付等消费场景迁移、延伸。数据显示,30%的受访者会经常使用网络直播购物,女性比男性高出7个百分点,且年纪越轻越喜爱这种模式,接近4成的学生受访者表示会经常使用网络直播购物。
同时,新兴的线上支付平台与线下小摊贩、菜场、水果店等实体商店有机融合,成为居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网诈”损失整体下降 新型诈骗更需警惕
报告显示,今年仅8%的受访者在网络欺诈中遭遇经济受损,相较2019年减少4个百分点。但诈骗无孔不入,有四分之三的民众均表示收到过诈骗信息,其中八成来自短信渠道。
同时,不法分子对不同人群实施精准诈骗行为值得公众重点防范,例如:未婚女性,尤其是90后、00后群体遭遇较多购物类诈骗,主要表现为虚构优惠、客服退款、虚假网店等。新一线城市人群、80后、90后未婚男性,职业以企业主、网店微商店主则遭遇较多钓鱼、木马病毒类诈骗与二维码代收款、刷单、处理交通违章、高额透支、虚构险情类骗局。公司职员、企业主、以及老年人更多遭遇仿冒公检法等身份类诈骗威胁。二、三线城市受访人群则遭遇较多社交软件中发布的活动类诈骗与缴费等日常生活类诈骗。
据了解,参与过网络赌博的群体中近六成遭受诈骗且损失额超过2500元。未婚男性、大专及以下、服务业人员、企业主、私营业主、个体户等更易陷入网络赌博诈骗。参与“跑分”的群体中,近五成亦有损失发生,人均损失额超过1000元。
公众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有待提高
调查结果显示,98%的受访者认为移动支付是安全的。但公众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仍待进一步提升。
调查指出,大多数人认为其安全防范措施相对薄弱,特别是高龄与低收入群体使用的支付验证方式种类单一、不安全移动支付行为偏多,如“所有支付密码都相同”和“连接公共Wifi的状态下支付”的风险问题表现较为突出。
同时,报告显示用户对风险的认知更多放在支付交易验证环节,约七成人群会在转账时核验收款人信息,超过六成人群会关注每一笔交易的提示,但是其他安全操作关注不足,如设置复杂交易密码、设置每笔交易上限、仔细阅读交易环节的安全提示等有效措施的用户占比仅不足四成。
红星新闻采访人员 杨斌
编辑 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