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亿年前三峡大坝基石、712公斤“水晶王”地质博物馆藏着宝藏

一块石头能有多坚固 , 水晶原来有这么大作用 , 5.5亿年前的生物长这样......11月15日 , 极目新闻采访人员来到位于武汉市江汉区利济北路的湖北地质博物馆抢先探馆 。 这里不仅有三峡大坝坚不可摧的奥秘 , 还能看到水晶闪亮外衣下的另一面 , 甚至可以穿越至5.5亿年前与海洋中的埃迪卡拉动物群对话 。
博物馆的“门面担当”有大来头
8.6亿年前的岩石为三峡大坝“托底”
在湖北地质博物馆 , 一块石头静静倚靠在馆前 , 灰白相间、圆柱形 , 看没什么特别 。 这样一块“普通”的石头何以成为博物馆的“门面担当”?
8.6亿年前三峡大坝基石、712公斤“水晶王”地质博物馆藏着宝藏
文章图片
三峡大坝基岩岩芯
馆长王镝向极目新闻采访人员讲述了它的来历 。
原来 , 它来自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以下简称“三峡工程”)坝址所在地——宜昌市三斗坪镇中堡岛 , 取自三斗坪中堡岛地下的新元古代中粒角闪黑云英云(石英)闪长岩 , 距今约8.6亿年 , 是著名的三峡坝基岩芯 , 也是三峡大坝的坚实根基 。
这块岩石主要由斜长石、石英、角闪石、黑云母等组成 , 岩性均一完整 , 力学强度高 , 透水性低 , 是地质工作者踏破铁鞋寻觅24年遴选出的理想基岩 , 大坝的故事就得从这块石头说起 。
三峡工程不仅仅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水力发电工程 , 为我们提供了充足的清洁能源 , 更是规避长江中下游地区洪水灾害的关键性工程 。 “万里长江 , 险在荆江” , 三峡大坝的防洪作用主要在荆江河段 , 可使荆江河段遇100年一遇洪水不分洪;遇超过100年一遇至1000年一遇的洪水 , 则可有效控制下游水体流量 , 防止荆江地区发生毁灭性灾害 。 三峡大坝的建设工作凝聚了无数地质工作者的心血 。 1956年 , 举世瞩目的三峡大坝开始进行坝区、坝段的全面勘察工作 , 湖北省地质局作为最先参与大坝选址工作的单位之一 , 对长江三峡南津关上游200公里范围内的两个坝区、15个坝段进行了长达24年的地质勘查、论证和研究 , 首先提出的选用三斗坪坝段作为坝址的建议几经论证后被国家采纳 , 为三峡大坝选址及后期勘察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
王镝说 , 看起来好像只是一块不起眼的石头 , 却记录着三峡工程重要的地质信息 , 更见证了几代地质人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建设所做出的贡献 。 作为博物馆的“门面担当” , 它当之无愧!
该岩心地质意义重大 , 现世存量有限 , 是弥足珍贵的收藏珍品 。 为了让大家能够欣赏到这么珍贵的标本 , 湖北地质博物馆工作人员于上世纪90年代初 , 在中国工程院刘广润院士、被誉为“三峡之子”的郑守仁院士引荐下 , 历经千辛万苦从宜昌三斗坪坝段运回 , 至此静待时光清浅、岁月流转 。
璀璨靓丽的水晶不是“花瓶”
手表、电脑、手机都离不开它
璀璨靓丽的水晶饰品是不少人的心头好 。 矗立在湖北地质博物馆的这块巨型水晶 , 是1958年湖北省地质局水晶地质队在罗田平湖笔架寨1号伟晶岩脉发现的 , 重达712公斤 , 被誉为“水晶王” , 也是馆内的“颜值担当” 。
8.6亿年前三峡大坝基石、712公斤“水晶王”地质博物馆藏着宝藏
文章图片
重达712公斤的水晶王
湖北省的水晶分布比较广泛 , 除鄂西南、鄂西北之外 , 其他地区均有产出 。 它们多分布在花岗伟晶岩和接触交代型矿床的岩脉及其晶洞内 。 著名的产地有神农架林区鹰窝洞紫水晶矿、亮石坪水晶矿 , 兴山县砂尖寨水晶矿 , 大冶县冯家山铜矿、硅灰石矿、铜录山铁铜矿等 , 这些矿床的晶洞内一般可见有水晶与黄铁矿共生 , 也常见水晶与其他伟晶岩矿物伴生或共生 。 其中大冶产出的水晶系列产品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 尤其是双晶、紫水晶、水晶与黄铁矿、鱼眼石等多种矿物共生的矿标堪称一绝 , 具有很好的收藏价值 。 兴山、神农架、浠水等地出产的白水晶、透明水晶和紫水晶都是制作饰物和工艺品的优良原料 。
但你知道吗?装饰品其实只是水晶的“副业” , 在电子设备中 , 水晶发挥着大作用 。
正所谓“有颜又有才” 。 外表晶莹剔透、纯洁美好的水晶 , 是结晶完美的石英晶体 , 化学成分为二氧化硅(SiO2) 。 水晶的压电性很好 , 因此在工业上无色的水晶常被用来制造成压电水晶片和振荡器 , 并广泛用于自动武器、电子显微镜、计时仪、电子计算机、人造地球卫星等科学技术的导航、遥控、遥测、电子电讯设备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