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刻|山东阳信"80后"牛骨雕刻师授艺农村妇女 促就业增收

“以前在家带孩子 , 没有任何收入 , 全靠男人出去打工糊口 。 跟师傅学了牛骨雕刻后 , 现在每个月都有3000多块(人民币 , 下同)的收入 , 分担了家里压力 。 ”来自滨州市阳信县双庙村的村民毛永霞19日边在车间内雕刻手中的牛骨 , 边向采访人员介绍说 。
阳信县是远近闻名的养牛大县 , 牛骨资源丰富 , 具备发展牛骨雕刻艺术的优势 。 在当地像毛永霞一样通过掌握一技之长增收的农村妇女不在少数 , 她们能学会这门手艺 , 要感谢一位“80后”牛骨雕刻师赵光兵 。
老家是河北衡水的赵光兵 , 来自普通农民家庭 , 深知学一门手艺对养活自己、贴补家用的重要性 。 “技多不压身 , 我18岁经人介绍到北京象牙雕刻厂工作 , 后来象牙禁令发布 , 转型做了牛骨雕刻 。 ”赵光兵告诉采访人员 , 他在上学时积累了绘画基础 , 到北京打拼 , 全靠雕刻手艺端起“铁饭碗” , 赚钱养家糊口 。
受阳信县当地企业的邀请 , 赵光兵在2016年来到这里授艺 。 走进企业展厅内 , 万里长城、龙飞鹤舞、祥云环绕等众多以山水、花鸟等为题材的精美牛骨雕刻工艺品整齐摆放 , 这其中不少是赵光兵的得意之作 。 “过去雕刻的工艺品以古建筑、古仕女居多 , 现在的创作范围更宽泛 , 大多都带有富贵吉祥等美好寓意 。 ”赵光兵说 , 山东是孔老夫子的家乡 , 来到这里后 , 他专门吸收儒家文化元素 , 创新制作了一些牛骨雕刻的摆件、挂件 , 加上山东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得好 , 不少工艺品成为旅游纪念品 , 被各地游客买回家珍藏 。
为给当地农户 , 尤其是常年失业的妇女提供致富渠道 , 在阳信龙头企业的组织和带动下 , 赵光兵收了不少徒弟 , 从零开始教她们学习牛骨雕刻 。 “牛骨雕刻比象牙雕刻难度大 , 象牙有韧性 , 不易折断 , 但牛骨相当脆 , 一不留神就断了 , 而且无法修复 。 ”赵光兵说 , 这就要求学徒们必须要专注且有耐心 , 能踏踏实实地坐下来 , 钻研手艺中的门道和功夫 。
【雕刻|山东阳信"80后"牛骨雕刻师授艺农村妇女 促就业增收】在赵光兵看来 , 和其他地方的牛骨相比 , 阳信产的牛骨更厚实 , 骨骼密度更高 , 这为牛骨雕刻工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近年来 , 阳信利用牛骨资源优势 , 大力支持骨雕产业发展 , 从这里诞生的一件件做工细腻、生动自然的工艺品受到很多业内人士及众多艺术爱好者的欢迎 , 未来市场前景广阔 。
“阳信被誉为‘中国第一牛县’ , 我们的肉牛屠宰、牛肉制品净加工等总量均居全国前列 , 整个‘牛’经济已经形成较完善的产业链 。 ”阳信县畜牧兽医服务中心主任杨洪彬向采访人员表示 , 该县的肉牛末端深加工从不同层面提升到了文化高度 , 尤其在牛骨雕刻加工利用上 , 既推进了循环经济发展 , 又在乡村文化建设、解决就业、精准脱贫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 部分龙头企业以牛骨雕刻为突破口 , 聘请多项技能的设计和雕刻技艺人员开发制作了百余种作品 。 牛骨雕刻由师带徒 , 陆续培养、培训了近百人 。
据了解 , 骨雕自石器时代已经出现 , 随着历史的变迁 , 骨雕已由日用品逐渐演变成装饰品 。 牛骨雕刻是一种传统的手工技艺 , 是用牛骨做载体原料 , 由匠人构思创意、设计出风格各异的图案 , 通过手工精刻细雕完成的一种工艺品、艺术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