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疫情下的“禁痰令”,能否管住随地吐痰的部分国人?

半月谈评论员 丁静
随地吐痰 , 历来是为国人所厌恶却普遍存在的一种个人行为 , 在一些舆论中甚至与中国人的形象联系在一起 , 令人汗颜 。 为了保护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 , 今年以来 , 全国多地发出“禁痰令” 。 多数地方执行得不错 , 然而总有人陋习难改 。 在预防秋冬季可能暴发疫情的关键时间 , 在“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压力不减的情况下 , 向随地吐痰宣战显然有其必要性 , 更可借此契机 , 彻底杜绝这种不文明行为 。
随地吐痰看似是关乎个人的小事 , 实则是影响社会的大事 。 当前 , 社会上还“潜伏”着一些无症状感染者 , 他们也许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成了“重点人群” , 随地吐痰无异于给病毒“开大门” , 给常态化防控“埋雷” 。 一段时间以来 , 全国人民以战疫有我、闻令而动的抗疫精神 , 取得了疫情防控的阶段性成果 , 应该继续发扬这种精神 , 以无坚不摧、无往不胜的信心 , 将随地吐痰行为消灭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
有人说 , 文明是罚出来的 。 2003年“非典”之后 , 不少城市出台“禁痰令” , 罚款数额从50元至200元不等 。 但在人潮涌动的城市街头 , 找到吐痰者本身就需要投入大量资源 , 而使其认罚又需一番唇枪舌战 。 久而久之 , “高限处罚”可能变成“下次处罚” , 甚至变成“无力处罚” 。 处罚不到位 , “严禁”变成“言禁” , 吐痰者依旧我行我素 。
因此 , 处罚也要有系统思维 , 需要放在城市综合治理的视野下 , 用精细化手段实现精准治理 。 当前 , 违法停车电子取证已屡见不鲜 , 随地吐痰未尝不可以借鉴;一些城市在治理违法停车中采用“人海战术” , 鼓励群众随手拍摄、兑现奖励 , 治理随地吐痰也可以仿效 。 这些手段虽然无法对吐痰者直接进行处罚 , 但将拍摄的照片在一定范围内公示也能起到良好的警示作用 , 营造随地吐痰“有风险”的社会氛围 。
处罚不是目的 , 培育良好卫生习惯 , 战胜新冠肺炎病毒 , 涵养社会文明才是最终落脚点 。 好的习惯不会一蹴而就 , 需要付出代价 , 克制自己、关爱他人 。 当越来越多的人主动选择为社会担责 , 不文明行为就会与城市格格不入 , 随地吐痰这种为国人形象抹黑的做法也就有望从生活中消失 。
【半月谈|疫情下的“禁痰令”,能否管住随地吐痰的部分国人?】来源:半月谈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