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苏州一座废弃的古塔中,三个小孩掏鸟窝,掏出9颗舍

1978年 , 苏州一座废弃的古塔中 , 三个小孩正在寻找鸟窝 。 爬上第三层后 , 一块松动的青砖引起了孩子们的注意 。 出于好奇 , 他们动手卸下了这块青砖 。
没想到 , 一阵凉气从砖缝中扑了出来 , 正趴着往里看的孩子顿时觉得面上一凉 。 但这并没有让这几个孩子止步 , 他们在好奇心的驱使下 , 一个接一个爬进了洞口 。
洞里面不是很大 , 他们很快就看见一个一米多长的黑色木箱子 。 三个孩子打开箱子 , 看到里面有一个小小的塔 , 塔身上雕着龙和有趣的人物 。
1978年,苏州一座废弃的古塔中,三个小孩掏鸟窝,掏出9颗舍
文章图片
孩子们不知道这是什么 , 但是他们看得出造型精美 , 又秘密地藏在这里 , 一定是个值钱的宝贝 。 于是 , 他们决定带回家给爸爸妈妈去看看 。
父母见到这个东西 , 觉得不是凡品 , 马上联系苏州文物部门 。
当地考古专家闻讯后 , 立即来到了孩子们家里 。 他们一眼就认出 , 木盒外刻着“大中祥六年四月十八日记”和“都勾当方允升妻孙氏十娘”的字样 。
“大中”正是北宋时期的年号 , “勾当”是北宋的官名 。 很显然 , 这个木盒不简单 。
专家们喜出望外 , 小心翼翼地打开盒子 , 盒子里面装的是“瑞光院第三层塔内真珠舍利宝幢” , 宝幢共由三部分组成 , 里面有9颗舍利子 , 十分少见 。
1978年,苏州一座废弃的古塔中,三个小孩掏鸟窝,掏出9颗舍
文章图片
舍利子在古代可是高僧留下来的遗宝 , 象征着他已经得道飞升 , 这其中的文化内涵、宗教思想和研究价值无可限量 , 初步估计市值就高达50亿 。
著名的佛教人士赵朴初先生解释:“舍利就是遗体 , 但这个称一般只用于佛和有德行的出家人的遗体 。 ”
舍利子是大德之人圆寂火化后发现的一种特殊物质;其大小不一、外观圆润、色泽亮丽、表面坚硬 。 常常被赋予神圣、神秘的宗教色彩 。
对于舍利子的形成原因也是有很大的争议 。 因为舍利子的形成不稳定 , 换句话说 , 并非所有的人都可以形成舍利子 。
1978年,苏州一座废弃的古塔中,三个小孩掏鸟窝,掏出9颗舍
文章图片
有人说 , 信佛之人因为常年素食 , 因此体内极容易形成磷酸盐、碳酸盐等结晶体 , 经过高温燃烧 , 最终形成我们所看到的舍利子 。
不过也有很多人对此提出异议 , 认为吃素食的人 , 也并非人人都能够烧出舍利子 。 这恐怕不能解释舍利子的形成 。
也有人对舍利子形成的物质和燃烧的温度进行了详细分析 , 其体内磷酸盐、碳酸盐的比例 , 以及遗体焚化过程的温度和流程 , 对舍利子是否形成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 因此舍利子是很少见的 。
无论舍利子如何形成 , 它都具有一定的宗教意义 , 融合了佛教的金刚不坏概念 , 反映出了宗教信仰和圣物崇拜之间的现象 。
1978年,苏州一座废弃的古塔中,三个小孩掏鸟窝,掏出9颗舍
文章图片
而北宋时期的这个宝幢正是为了供养舍利子而制作的 。 高达112.6厘米 , 造型华丽 , 非常精美 , 使用了包括金、银、水晶、玛瑙、琥珀、珍珠、檀香木在内的多种珍贵的材料 , 再镶嵌多达4万颗的珍珠 , 具有极高的文化和历史价值 。
这件器物后来被命名为“真珠舍利宝幢” , 又称“珍珠塔” , 成为了苏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与国家规定的禁止出国出境展览文物之一 。
1978年,苏州一座废弃的古塔中,三个小孩掏鸟窝,掏出9颗舍】关于宝幢背后的历史故事 , 还有太多的未解之谜等着我们去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