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食|游戏基础知识——“英雄之死”的设计手法

游戏世界中有很多塑造成功的 , 玩家们耳熟能详的英雄角色 , 在游戏剧情里体会这些英雄角色的人格魅力和他们惊心动魄的冒险故事是玩游戏的一大乐趣 。 除了那些所向披靡 , 建立显赫功勋并且站到了最后的英雄们以外 , 越来越多的游戏开始对“英雄之死”这个情节进行细致的刻画 。 优秀的“英雄之死”能让玩家产生共鸣潸然泪下 , 但蹩脚的“英雄之死”只会让玩家觉得这种牺牲式的剧情实在过于刻意 , 逻辑上有不通顺的感觉 , 更糟的甚至会让悲剧变成喜剧 。
当制作组给玩家们献上“英雄之死”这一幕的时候 , 应该让英雄角色一生的全部意义都被集中体现出来 , 就像亚伯拉罕之死一样:死神去带走亚伯拉罕 , 但是失败了 , 后来上帝在梦中带走了亚伯拉罕的灵魂 , 天使长米迦勒把他带入了天堂 , 亚伯拉罕在膜拜过上帝之后 , 上帝让亚伯拉罕的灵魂住进了没有烦恼、悲伤和叹息 , 只有安宁、欣喜和永生的永恒之地 。 这一段体现出了亚伯拉罕毕生的虔诚和对各种磨炼的克服 。 在绝大多数时候 , 英雄对死亡也无所畏惧 , 否则他就不能够被称为“英雄”了 。
今天要向大家介绍的就是 , 游戏中“英雄之死”这一情节的设计手法 。
一、英雄为何而死 在很多时候 , 英雄角色们是明知自己会死 , 但还是义无反顾地选择牺牲生命 , 这样做必然是有其原因的 , 总的来说 , 英雄角色牺牲的原因应该体现他们身上的优秀品质 , 比如舍己为人 , 将他人的生命看得比自己还高;或者是对事物虔诚、执着的探索 , 比如追求知识真理对罗马士兵说出“别弄坏我的圆!”而遭到杀害的阿基米德 。 在游戏里 , 让英雄去牺牲的原因有比较常见的三种 。
第一 , 为了保护或者是激励他人(很多时候是主角)而牺牲 。 在这种情况下 , 如果英雄想要去激励的是某一个人 , 那么他们之间往往是非常亲密的关系 , 比如挚友、师徒甚至是亲人 。 之所以需要这样设定的原因是如果双方没有较为亲密的关系 , 那么英雄角色的牺牲就无法触动被激励对象的内心 , 在游戏设定里 , 如果让一个角色被另一个没有投入过太多感情相处的角色所打动 , 那么玩家肯定会觉得游戏故事的逻辑有问题;此外还有一点 , 那就是牺牲自己激励他人的英雄基本是清楚被激励角色能力潜质的 , 从逻辑上来说 , 一个资质平庸 , 没有展现出太多潜质的人你再去激励 , 其提升空间也不大 , 那就更不可能用自己的死亡去激励一个没有潜力的人 。 而评判别的角色是否有潜力 , 肯定是需要牺牲的英雄和被激励对象有较为亲密的关系才可以看出 。 《幽游白书》里的“桑园”在主角“浦饭幽助”和“户愚吕弟”的对决中为了激发幽助的潜能选择了对户愚吕弟展开自杀式的进攻 , 虽然最后由于户愚吕弟手下留情桑园逃过一劫 , 但在当时的确达到了“牺牲伙伴激励主角”的效果 , 桑园和幽助的羁绊也被做进了很多“幽游白书”题材的游戏中去 。

大食|游戏基础知识——“英雄之死”的设计手法
文章图片
而在为了保护多数人牺牲生命的情况下 , 英雄角色的能力会被设定得较为强大 , 他所要保护的也必然是实力弱小的群体 。 因为“群体”是一个比较大的概念 , “个体”相比之下是一个小的概念 , 要让“个体”去保护一个“群体” , 如果个体的能力不够强大 , 那么在“保护”这件事情中就会显得不够平衡 , 玩家们在这个时候也会质疑制作组的剧情合理性——“为什么这一群人的实力明明比那一个人的实力强 , 还需要他来保护呢?”在这个时候就需要给自我牺牲去保护群体的英雄角色“加码” , 让他有很强大的能力 , 这样才不会让玩家产生“没有必要”或者是“自不量力”的想法 , 逻辑上显得比较通顺 。 比如在经典的中文RPG游戏《轩辕剑3:云和山的彼端》里 , 来自大唐的“慧彦大师”就被描述成了精通中国武学的少林寺顶级高手 , 最后他为了避免战火烧到当时摇摇欲坠的大唐 , 保护百姓们不受战乱之苦 , 选择独自一人阻挡黑衣大食的军队 , 最后寡不敌众战死沙场 , 但他的目的也已经达到 , 因为黑衣大食的军队看到慧彦大师如此神勇的表现 , 再加上以前从未踏足大唐的国土半步 , 于是以为在大唐所有的人都会慧彦大师的这套中国武学 , 大唐的战斗力深不可测 , 所以进军大唐的作战计划就此作罢 , 慧彦大师在这段故事里用自己的牺牲保护了大唐的百姓 。 在先前高仙芝率兵抵御黑衣大食军队的故事和后续赛特来到大唐的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到 , 此时的大唐已经岌岌可危 , 一旦黑衣大食真的大举进攻必然是不可能挡住的 ,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慧彦自我牺牲的合理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