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60年代老照片:八大样板戏


 老照片|60年代老照片:八大样板戏
文章插图
图为1967年毛泽东接见《白毛女》演员。
 老照片|60年代老照片:八大样板戏
文章插图
1963年,上海爱华沪剧团将长影拍的《革命自有后来人》改为革命现代沪剧《红灯记》并公演,别一个普遍的说法是:江青就是看了这部《红灯记》之后开始进行“京剧现代戏”的改革的。图为《红灯记》剧照。
 老照片|60年代老照片:八大样板戏
文章插图
《红灯记》感动了当年一整代人。图为1972年,吉林省,下乡知青在演出革命样板戏《红灯记》。
 老照片|60年代老照片:八大样板戏
文章插图
《红灯记》前后改动200余次。图为1967年8月,演员钱浩梁(饰李玉和)向江青献红灯记袖章。
 老照片|60年代老照片:八大样板戏
文章插图
1966年的八大样板戏分别是京剧《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海港》、《沙家浜》、《奇袭白虎团》和芭蕾舞剧《白毛女》、《红色娘子军》以及交响乐《沙家浜》为“革命样板戏”。图为《智取威虎山》剧照。
 老照片|60年代老照片:八大样板戏
文章插图
《智取威虎山》中的两句台词“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社会上的流行语。图为1975年,福州建新公社演出《智取威虎山》。
 老照片|60年代老照片:八大样板戏
文章插图
《沙家浜》原名为《芦荡火种》,后改名为《沙家浜》。1965年4月,江青到《沙家浜》排练场审查,将其定为“样板”。图为《沙家浜》剧照。
 老照片|60年代老照片:八大样板戏
文章插图
图为1969年,福州实验小学的红小兵学唱《沙家浜》。
 老照片|60年代老照片:八大样板戏
文章插图
另一部样板戏《海港》原名《海港的早晨》,原为淮剧,后改编成京剧。当时的《龙江颂》、《智取威虎山》、《海港的早晨》分别代表农、工、军三个方向。图为《海港》剧照。
 老照片|60年代老照片:八大样板戏
文章插图
图为1974年,深入农村演样板戏的山东省章丘县剧团演员在化妆。
 老照片|60年代老照片:八大样板戏
文章插图
图为《奇袭白虎团》剧照。
 老照片|60年代老照片:八大样板戏
文章插图
图为1974年,《龙江颂》剧组慰问解放军福建前线高炮部队。
 老照片|60年代老照片:八大样板戏
文章插图
《红色娘子军》女一号吴琼花的扮演者最初是白淑湘。图为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剧照。
 老照片|60年代老照片:八大样板戏
文章插图
图为1971年,广州军区文工团在琼海革命老区表演《红色娘子军》。
 老照片|60年代老照片:八大样板戏
文章插图
图为芭蕾舞剧《白毛女》剧照。
 老照片|60年代老照片:八大样板戏
文章插图
图为1967年4月,江青与《白毛女》演员合影。
 老照片|60年代老照片:八大样板戏
文章插图
“家住安源萍水头……”1975年,随着《杜鹃山》的公开放映,杨春霞家喻户晓。图为《杜鹃山》剧照。
 老照片|60年代老照片:八大样板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