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学习东西学不会,过几天就自动会了呢

学不会的东西,过几天就自动会了,基本上每个人都经历过。事实上,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
考完试,等到成绩下来,拿到打满各种红叉的试卷时,你惊呆了:为什么我会犯这么低级的错误?这道题当时怎么就不会做?



最令你捶胸顿足的莫过于,刚交完卷子就发现没做的那道题怎么那么简单,卷子在手里的时候怎么就想不到呢?



某个不会的东西,放了一会就会了,或者一开始解决不了的问题,搁置了一段时间就想到法子了,这些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酝酿效应(incubationeffect)。
准确来说,酝酿效应是指在问题解决过程中遇到困境时,暂时将问题放在一边,进入一个酝酿阶段(incubationperiod),而后对解决问题起到促进作用的现象(Wallas,1926)。
基本上每个人在上学的时候,都被老师和家长唠叨过:
考试的时候,碰到不会的题先跳过,把会做的题都做完再去回头做那些不会做的题。
乍一看,这样的做法只是一种时间管理的手段,为的是不把时间浪费在不会的题目上而耽误做后面的题。而实际上也是酝酿效应的一种应用。
细细回想一下,是不是有些题目在开始做的时候不会,等做完所有的题目再回来重新思考的时候就会做了?
这个现象同样也是酝酿效应的实例。当把我们第一次没有成功解决的问题,放一段时间之后,我们脑中会迸发意想不到的灵感。有一种突然开窍的感觉。
那么到底为什么会产生酝酿效应?把问题搁置的这段时间,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化学反应?
心理学家对此大致有两种理论假说:
一种是有意识理论。持有这种观点的心理学家认为酝酿效应是在有意识的状态下产生的:当你一直困在某一个问题之下的时候,你会产生心理疲劳,而一定时间的搁置有利于缓解这种心理疲劳,从而有利于后来对问题的解决(Browne\u0026amp;Cruse,1988)。
另一种是无意识理论。他们认为,搁置问题的这段酝酿时期,问题的解决是在无意识的状态下解决的。那么,在这段你都毫无觉察的时间里,你的大脑里可能发生以下几种反应:
1.酝酿期间,之前被你忽略的关键信息被激活了,从而有利于问题解决。——诱发新知识理论(elicitingnewknowledge)。
考试的时候总会遇到这种情况,老感觉算出来的答案不太对,要不就是很复杂,要不就是小数点一大堆,反正看着就不像正确答案。从头到尾一遍遍核算做题思路,还是找不到问题出在哪里。但是,等你做完所有的题目(酝酿阶段),快要到交卷的时候,你突然意识到可能不是做题思路的问题,而是公式用错的问题。检查公式就是你一开始反复核查时被忽略的关键信息。
(我记得上学那会,总会把球的表面积公式和体积公式搞错,4/3πr3用成4/3πr2。)
2.酝酿期间,那些不利于问题解决的干扰信息被遗忘忽略了,从而有利于产生新的想法。——选择遗忘理论(selectedforgetting)。
这个理论现象经常会出现在各种悬疑片里。犯罪分子设置各种烟雾弹阻碍猪脚们发现真实的真相,而这些剧情设定中,最后猪脚们经常是在灵光乍现或者无意间中成功破案,而不是单纯沉溺在线索本身里。



3.酝酿期间,你对问题进行了重新解构,从而有利于脱离之前的错误思路。——问题重构理论(problemrestructuring)。当你陷入问题困境的时候,往往会陷在一个固有的思维中,而把问题搁置有利于帮助你转换问题的策略,然后迸发灵感。
总的来说,酝酿的过程,把问题暂时放一放,可以帮助你跳出原有的框框,从而促进问题的解决。
但是,聪明的你一定发现了,为什么别人酝酿酝酿,出来的是正确答案,而自己酝酿半天出来的可能只有尿意呢?
酝酿效应的产生并不是必然的,影响它产生的因素有很多,包括酝酿时间长短、酝酿期间内插任务的难度高低、酝酿期间是否存在相关线索等等(Sio\u0026amp;Ormerod,2009)。最关键的一点是,如果你想要酝酿出来点正确答案,你至少需要做到:



而不是:



参考文献:
李强强.(0).字谜解决过程中的酝酿效应.(Doctoraldissertation).
Browne,B.A.,\u0026amp;Cruse,D.F..(1988).Theincubationeffect:illusionorillumination?.HumanPerformance,1(3),177-185.
Sio,U.N.,\u0026amp;Ormerod,T.C..(2009).Doesincubationenhanceproblemsolving?ameta-analyticreview.PsychologicalBulletin,135(1),94-120.
Smith,S.M.(1995).Fixation,incubation,andinsightinmemoryandcreativethinking.Thecreativecognitionapproach,135,156.
Wallas,G.(1926).Theartofthought.London:Cape.
|不止是你,科学巨人们也有过类似的“顿悟”场景:

场景一:
1666年,酷夏,苹果树下。

年仅24岁的牛顿,苦思冥想引力的原理,研究了很多天,但依然没有头绪……
突然,一颗苹果潸然落下。
牛顿捂着头,顿悟出了“万有引力”。
从此机械的齿轮缓缓转动,工业革命拉开序幕。




(这个故事真实性有待考究,但不是本文重点,不予论述)
场景二:
公元前200多年,哲学家、数学家阿基米德,家中澡堂里。

在此前他接受了国王的委托,国王疑心做皇冠的工匠私吞黄金,让阿基米德在不能破坏王冠的情况下检验出来。
他压力山大,已经很长一段时间,对这个问题无计可施。
正当他开始洗澡时,看到水往澡盆外溢。他突然醒悟:“我为什么不可以用测定固体在水中排水量的办法,来确定金冠的体积呢?”
他连衣服都顾不得穿就跑了出去,大声喊着“尤里卡!尤里卡!”(ερηκα,意思是“找到了”。)





只是当时的人们还不知道,这次顿悟的意义远远大过查出金匠欺骗国王。
因为我们从此有了一个定律——浮力定律:物体在液体中所获得的浮力,等于它所排出液体的重量。

后来有人给这种顿悟时刻起了一个名字:阿基米德酝酿效应
有时我们会发现,当我们要去解决一个创造性或比较复杂的问题时,好像再怎么努力去思考,去想解决方法都没有用,永远停留在原地。但如果我们暂时放下对这一问题的探索,却能在突然之间得到解决问题的关键信息。这种暂停就是酝酿效应。
什么意思?
不是你一直学不会,而是你一直在做积累,等你的积累到一定量级,顿悟就会在某一刻自然而然的发生。

而这,需要你的等待。

这就有点像你在烧开水,你需要点火,如果在古代,你还得砍柴,寻找火源……一轮准备功夫下来后:20°C,30°C,50°C……98°C,99°C……

咦,这水怎么还没开啊?
终于,100°C,水迎来“爆发性突破”,开始沸腾起来。

这就是物理学里很重要的一个定律——临界点效应:很多反应是需要达到一个点才会发生的。





这跟世界第八大奇迹“复利效应”的原理是一样的。





关于复利原理有个公式:




不过要理解它太复杂了,简单和大家说说原理:

复利其实就是:你做了A事情,导致了结果B事情,然后结果B事情又会反过来加强A,如此不断循环,循环次数越多,A就越强大。
当到达一个临界点后,A就会开始爆炸性增长!




数据图示
复利,就像是一把能开启爆炸式增长的钥匙。世界上有很多的现象符合复利原理,大到世界人口增长、世界GDP增长等,小到打车软件的模式(召集司机发生A,导致有人开始用B,越来越多的B又会让A发生得更好),乐高积木(现在乐高每增加一个积木,就有9000多种新的玩法)





可能你会嘀咕了,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更好的利用它,让顿悟早点发生呢?

格式塔学派提出过一种学习理论——顿悟学习理论。
学习不是盲目的重复尝试,而是对情境有一定认知后的顿悟。这种顿悟是自发的,突发的。而酝酿效应则是指,即便在休息过程中,人们潜意识里的推理还在持续,但因为是在休息,整个人都会进入一种比较平和的状态,思想跟心理都得到放松。当休息过后再去面对这个难题时,当初固定的、不正确的、有偏差的思路就会被打断和取代,形成了新的,具有创造性的思维状态。
翻译一下:顿悟并非是我们的“偶然所得”,其实是“长期积累”的必然结果。你长期在学习,大脑里面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知识量。
如果让大脑得到适当的休息和调整,把注意力转移一下,大脑就会重新处于兴奋状态,思维活动也格外敏捷,就有可能茅塞顿开、恍然大悟,产生认识上的突破和飞跃。

总结起来就是三个步骤:
1、前期大量的积累。2、休息调整,等待知识发酵。3、过了临界点就会自然顿悟。
到这里你可能会问了,我们要怎么积累呢?
别急,先停停,花一秒时间给我【点个赞】支持一波,顺便把这个回答mark一下,然后再继续慢慢看~





一、大量积累《如何阅读一本书》里面提到一个炸裂的学习方法,叫做主题阅读。意思是说“读一本书远远不够,你还要读大量同一领域的书籍”。




积累的过程也是一样,你要去获取大量同领域的知识。比如你要学心理学,你可以读大量心理学相关的书籍,学各种与心理学相关的知识付费,看各种相关的文章、论文……

但是你立马又会遇到问题了,这么多知识,好混乱。

这个时候你需要做一件事——对知识进行归纳分类,最后把它们形成一个系统。(具体如何分类和系统,我们在文末给你留了一个资源,这里不展开讲了)

好了,如何积累我们讲完了,现在我们来讲如何休息,让知识在大脑里充分发酵。

二、让大脑充分休息这就需要了解大脑的工作模式和休息模式:

大脑与人体其的他器官不同,无论休息与否一直处在活动状态。从能量代谢的角度讲,肌肉在休息时的耗能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在收缩运动时会消耗1000倍以上的能量。相反,大脑无论在工作还是休息时都要消耗大概身体总代谢量的20%。而在工作时的耗能水平只比休息时高5%。正是因为如此,休息时的大脑更应该被看成是一种独特的状态,而并不是简单的休息。
这里提供两种休息方法:
1正念休息法
正念就是指“透过冥想等来达成的大脑休息”。冥想应该是最有效的精力恢复方式了,之前有很多人介绍过就不详细赘述了。




正念休息法图示
通过正念休息,可以得到两个好处
专注力及注意力的改善实现心流(FlowState)状态
2换脑工作
做不同的事情,交换使用你大脑的不同区域。

通过改变工作内容,也就是换脑,能使大脑兴奋区域转移,让原来工作区域得以休息。
比如你看书累了,就可以尝试写写文章,或者你去运动一会儿……总之就是,做不同的事情,交换使用你大脑的不同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