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装、“的确良”……这是一代人的时髦记忆!


|中山装、“的确良”……这是一代人的时髦记忆!
本文插图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所谓衣食住行 , “衣”被排在了第一位 。 服装作为跳动的时代音符 , 几十年来也在演绎着自己的故事 。 从遮体穿暖到穿好再到穿出时尚个性 , 从简单的黑蓝白到如今的多姿多彩 , 从的确良、人棉绸、涤卡布到苎麻、桑蚕丝、绸缎 , 从“缝缝补补又三年”到一季多衣……服装既是时代变迁、人们审美变化的指向标 , 也是小康路上发生在每个人身上的变革 。
|中山装、“的确良”……这是一代人的时髦记忆!
本文插图

|中山装、“的确良”……这是一代人的时髦记忆!
本文插图
“缝缝补补又三年”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 人们很少买成衣 , 为了省钱 , 更愿意扯块布料自己做衣服 。 不过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 , 买布料也要凭布票 , 所以“新三年 , 旧三年 , 缝缝补补又三年”已成了大家的穿衣习惯 。
|中山装、“的确良”……这是一代人的时髦记忆!
本文插图
买布料前 , 要根据身材 , 估算大概需要的布料 , 然后带着布票去布店扯布 。 营业员在柜台上摊开布匹 , 用尺子一量 , 剪一个小小的缺口 , 然后两手一用力 , 一块布就沿着缺口整整齐齐地撕了下来 。
当时 , 女性用的布花色稍多 , 有格子布、花布等 , 男性基本只有黑、白、蓝、灰几种单调的色彩 。 在衣服的用料选择上 ,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般棉布居多 , 农村用土布的也不少 。
楼耀福家里兄弟姐妹多 , 家境并不富裕 , 一般只有过年时才会有新衣服穿 。 那时流行一句话 , 叫“新阿大 , 旧阿二 , 破阿三” , 意思是老大穿新衣服 , 等老二长大了就可以穿老大的旧衣服 , 缝缝补补之后就轮到老三穿了 。 楼耀福是家里的老大 , 但由于家境贫寒 , 那时他穿的“新衣”大多是长辈们穿剩下来后 , 母亲用她那双手“二次加工”而成的 。 记忆里 , 黝暗的灯光下 , “慈母手中线”的印象很深 。 后来母亲好不容易攒钱买了一台缝纫机 , 缝缝补补 , 解决一家老小的穿衣问题 。
曾流行中山装、军便服
之后 , 衣服用料的种类多了化纤面料 。 例如 , 夏天穿的的确良 , 春秋天穿的涤卡 , 还有涤纶等 。 “的确良”刚流行时 , 虽然不用布票买 , 但因挺括不皱、结实耐用 , 价格并不便宜 。 因为价格较贵 , 人们日常用语中形容大材小用时就说:“你拿‘的确良’当‘揩台布’啊?”可见在当时人们眼里 , 的确凉比棉布高级 。 如今 , 要是再穿“的确良” , 大家会觉得不透气、不舒服 。 但在那个年代 , 却很时尚 。 上世纪七十年代 , 楼耀福与妻子殷慧芬旅行结婚到杭州 , 穿的就是涤卡中山装 。
|中山装、“的确良”……这是一代人的时髦记忆!
本文插图
上世纪七十年代 , 楼耀福、殷慧芬夫妇旅行结婚 , 两人在杭州六和塔前合影 , 照片中楼耀福穿的就是中山装 。
除棉布、化学纤维等衣料外 , 有钱人也可以用羊毛织品如毛哔叽、毛尼料做衣服 。 但因为价格比较贵 , 是普通老百姓所不敢奢望的 。 楼耀福结婚时做过一件藏青色毛哔叽中山装 , 花了40多元 。 而他那时的工资每月才36元 。
那时 , 上海市民还用过“假领头” 。 “假领头”又叫“节约领” , 其实只是一个领子 , 连袖子管都没有 , 更没有用料较多的前后身体部分 , 只有一小半截露出衣领的部分 , 外面套件外衣 , 让别人从表面看 , 感觉像穿了一件真的衬衣 。
回忆那个年代 , 服装款式比较单一 , 色调也相对沉闷 , 无非是中山装、学生装、军便服等几种 。 小裤脚管、喇叭裤等会被视为奇装异族 , 还有首儿歌:“小裤脚管花衬衫 , 阿飞阿飞骚得来 。 ”穿花衬衫小裤脚管 , 会被认为不正经的流氓阿飞 , 会被视作奇装异服 。 文化大革命中 , 如果有人穿小裤脚管之类的奇装异服 , 红卫兵会当街剪掉这个人的裤脚管 。 现在回想 , 似乎不可思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