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小c|国博“浮槎万里”:近三百文物呈现古代陶瓷海上贸易

9月4日 , “浮槎万里——中国古代陶瓷海上贸易展”在国家博物馆开幕 。 展览由国博深度挖掘馆藏资源自主策划、主办 , 在展出的294件(套)展品中 , 国博馆藏文物占比超过95% 。 其中不仅有“南海I号”、“华光礁I号”、“辽宁绥中三道岗沉船”等沉船出水瓷器 , 还包括国家博物馆收藏的传世珍品 , 力求展示从唐五代至明清时期的中国古代陶瓷外销的整体面貌和中国古代瓷器文化的对外影响 。
历史小c|国博“浮槎万里”:近三百文物呈现古代陶瓷海上贸易
文章图片
展览现场
槎(chá)者 , 木船也 。 唐代韦应物诗曰:“浪引浮槎依北岸 , 波分晓日浸东山 。 ”
作为沟通中西的通道 , “陆上丝绸之路”广为人知 。 但实际上 , “海上丝绸之路”也曾是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和文化交往的重要通道 。 由于中国陶瓷器是当时海上贸易的重要商品 , 因此也被称为“陶瓷之路” 。 早在秦汉时期 , 海上丝绸之路已初步形成 。 明清时期 ,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 , 中国瓷器大量远销欧美地区 , 推动了早期贸易全球化的形成和发展 。
历史小c|国博“浮槎万里”:近三百文物呈现古代陶瓷海上贸易
文章图片
“华光礁I号”发掘现场
展览分为三个单元 。 通过展示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沉船和贸易瓷器及其它相关文物 , 并结合国内外重要遗址、沉船的考古资料和相关研究成果 , 向观众展示一个完整的陶瓷海上贸易链条 。
历史小c|国博“浮槎万里”:近三百文物呈现古代陶瓷海上贸易
文章图片
展览现场
【历史小c|国博“浮槎万里”:近三百文物呈现古代陶瓷海上贸易】鲸波浩渺——唐五代时期的陶瓷海上贸易
自唐代起 , 海上丝绸之路日趋繁荣 , 航海贸易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方式 。 广州、扬州、明州(今浙江宁波)等诸多国际性大港相继涌现 。 唐代中后期 , 陶瓷器开始作为大规模外销的商品 。 长沙窑、越窑、邢窑、巩义窑以及广东地区生产的早期外销陶瓷器 , 开启了中国古代陶瓷外销的辉煌历程 。
在这一单元唐三彩盖罐、长沙窑青釉彩绘盘和青釉褐斑贴塑执壶颇为引人注目 。
其中 , 长沙窑创烧于初唐 , 中晚唐时期达到鼎盛 , 是唐代重要的青瓷窑址 。 其装饰手法丰富多样 , 以釉下彩绘和贴塑最具代表性 , 兼有印花、划花、镂雕等 。 纹饰题材常见人物纹、动物纹、植物纹 , 部分器物书写诗文 。
历史小c|国博“浮槎万里”:近三百文物呈现古代陶瓷海上贸易
文章图片
长沙窑青釉彩绘盘 , 唐代 , 口径15.5 , 底径5.3 , 高4.1厘米 ,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长沙窑瓷器是中晚唐时期陶瓷海外贸易最主要的产品之一 , 1998年发现于印尼爪哇勿里洞海域的“黑石号”沉船 , 共出水文物67000余件 , 其中长沙窑瓷器占56500余件 , 以青釉釉下彩绘产品最具代表性 。 部分长沙窑瓷器的纹饰带有外来文化因素 , 如“椰枣纹” , 说明当时可能已经出现外国商人订烧的现象 。
历史小c|国博“浮槎万里”:近三百文物呈现古代陶瓷海上贸易
文章图片
长沙窑青釉褐斑贴塑执壶 , 唐代 , 口径11.2 , 底径15 , 高21.8厘米 ,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展览中一件长沙窑青釉褐斑贴塑执壶两侧各安一桥形系 , 系中间有条状凸起 。 肩部与流相对一侧置弓形柄 。 浅灰色胎 , 胎质较细 。 青釉泛黄 , 内壁口沿处施釉 , 外壁施釉不及底 。 流及两系下方各饰一处模印贴花椰枣纹 , 贴花处施褐斑 。
历史小c|国博“浮槎万里”:近三百文物呈现古代陶瓷海上贸易
文章图片
唐三彩盖罐 , 唐代 , 口径10.5 , 底径11 , 高23.5厘米 ,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比起长沙窑 , 色彩明丽的唐三彩更被熟知 。 展出中的一件唐三彩盖罐胎色白中泛红 , 局部施化妆土 。 肩和腹部最圆鼓处绘有大小相间的白色倒三角形 , 三角内以蓝、绿、赭彩点画 , 三角形外和盖面为绿地上绘蓝条带纹 , 赭色勾边 , 并以白色斑点装饰 。 几何纹、点彩纹和垂带状花纹交错其中 , 富有织物蜡染效果 。 器形饱满 , 色彩明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