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中国两千年帝统为何都以嫡长子为传世法( 二 )


曹丕指斥袁绍“邪臣饰奸 , 二子相屠”;责备刘表“父子之间 , 何至是也” 。
曹丕利用《典论》的传播不断强化这些败亡的事实 , 还说宠少子恶长子之事发生在普通百姓家庭 , 可能不会引起严重后果 , “或在布衣细人 , 其失不足以败政乱俗” , 但若发生在帝王之家则会危及社稷 , 故“斯有国者所宜慎也” 。
曹操亲眼目睹袁、刘之覆灭 , 他决不希望身死如袁绍那样灭国受辱 。 曹丕的提醒 , 肯定会使其对近在眼前的教训有所深思 。
在杨修因为曹植失宠被杀后 , 卞太后致书修母:“闻之心肝涂地 , 惊愕断绝 , 悼痛酷楚 , 情不自胜 。 ”
卞氏应十分清楚曹植与杨修的亲密关系 , 她一方面是表达对杨修之死的歉意;另一方面 , 她可能是对曹植的失宠表示惋惜 。
她已经知晓曹操此举的深刻政治意图 , 那就是进一步稳固曹丕的储君地位 。
曹丕利用“立嫡以长”的立嗣规则一再为自己陈述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 卞氏亦曰:“王自以丕年大 , 故用为嗣 。 ”若不是曹丕一再宣扬“立嫡以长”的观念 , 也许卞氏会道:“王自以爱 , 故用植为嗣 。 ”
2、劝说曹植急流勇退
曹操认为曹植“最能定大事” , 以至于“几为太子数矣” 。 建安十九年(214年) , 曹丕兄弟博延英儒 。 丕早已耳闻邯郸淳之才名 , 因“启淳欲使在文学官属中” , 而曹植“亦求淳” 。 曹操亲自出面干预 , “遣淳诣植” 。 邯郸淳《答赠诗》曰:“我受上命 , 来随临菑 。 ”
曹操对植的偏爱可知 。
【爱历史】?中国两千年帝统为何都以嫡长子为传世法
文章图片
母亲卞氏也因植为少子 , “最爱之” 。 建安十八年(213年) , 献帝聘曹操三女为贵人 。
曹植《叙愁赋序》曰:“家母见二弟愁思 , 故令予作赋 。 ”在卞氏苦闷之时 , 曹植能够为其解忧 。 曹丕立为太子后 , 左右人等向卞后祝贺讨赏赐 , 卞后曰:“我但当以免无教导之过为幸耳 , 亦何为当重赐遗乎!”
假如曹植被立为太子 , 不知卞后会如何表现?
曹植的文学才华应是时人中的佼佼者 。 曹丕不断地颂扬“立言”的不朽之功 , 就是期望曹植能够发挥自己的优长 , 专心务学 , 放弃权力之争 。
曹丕颇为赞赏徐干的退隐 , “观古今文人 , 类不护细行 , 鲜能以名节自立 。 而伟长独怀文抱质 , 恬淡寡欲 , 有箕山之志 , 可谓彬彬君子者矣” 。
出仕为官仅五六年 , 此前与之后 , 他过着“绝迹山谷 , 幽居研几” , 或“潜身穷巷 , 颐志保真”的隐逸淡泊生活 。
曹植亦很赞赏他 , 《赠徐干》诗曰:“慷慨有悲心 , 兴文自成篇” , “亮怀玙璠情 , 积久德愈宣 。 ”
这看似突兀之笔 , 其实正是曹丕作文动机的流露 , 目的是再次强调其对徐干的褒扬 , 以宣扬其好恶 。
明白地说 , 曹丕就喜欢专心著文、无心世功之人 , 希望曹植能“寄身于翰墨 , 见意于篇籍” , 不要太过于追求功名 , 要珍惜光阴 , 安心著述 , 如此“不假良史之辞 , 不托飞驰之势 , 而声名自传于后” , 同样可以传千古而不朽 , 同样可以实现人生的追求 。
曹植文才出众 , 却“无愿为世儒” , 而是渴望“捐躯赴国难 , 视死忽如归” , “愿得展功勤 , 屡力输明君” 。
在他身上看不到任何退隐的迹象 , 他渴望实现自已的政治抱负 , 徐干所为绝不是他的人生追求 。 曹植以为舞文弄墨 , 作文赋诗 , 像扬子云这样的“执戟之臣” , 还说“壮夫不为” , 何况他“位为藩侯” , “岂徒以翰墨为勋绩 , 辞颂为君子哉” 。
曹植也考虑过著书立说 , 但那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下下之策 , “若吾志不果 , 吾道不行 , 则将采史官之实录 , 辨时俗之得失 , 定仁义之衷 , 成一家之言” 。 也就是说 , 只有当这些建功立业的愿望无法实现之时 , 他才会考虑文艺的事情 。
【爱历史】?中国两千年帝统为何都以嫡长子为传世法
文章图片
事实上 , 曹植一生也没有忘记政治 , 以至于“汲汲无欢”而终 。 曹植的功名之心愈烈 , 曹丕愈会感到威胁 。
鲁迅先生说:“在文学的意见上 , 曹丕和曹植表面上似乎是不同的 。 曹丕说文章事可以留名声于千载;但子建却说文章小道 , 不足论的 。 ”
无论曹植是否认可或接受曹丕的劝说 , 但从实际效果看应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
曹操死后 , 当曹彰对曹植曰:“先王招我者 , 欲立汝也 。 ”曹植答道:“不可 。 不见袁氏兄弟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