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高估的快手“坑杀”了谁?


北京市|高估的快手“坑杀”了谁?
文章图片
北京市|高估的快手“坑杀”了谁?

文 | 荆玉

编辑 | 杨旭然
出品 | tide-biz
2月5日 , 顶着“短视频第一股”光环的快手(HK:01024)上市 , 首日股价大涨近200% , 市值突破万亿 。 彼时的快手 , 市值与整个A股传媒行业的总市值相差无几 。 行业观察者惊呼:快手没疯 , 市场疯了 。
快手股价表现(2021年2月5日至今)
疯狂的市场逐渐冷静下来 。 伴随着香港市场科技股的集体回撤 , 快手股价很快腰斩 。 截至6月3日收盘 , 快手的市值来到8500亿港元 。
同样的腰斩式下跌 , 也发生在新东方在线、明源云、微盟等公司身上 , 不过由于快手的体量太大 , 对于指数的影响更加明显 。 甚至有投资者抱怨快手一家连累了整个恒生科技指数 。
资本市场的高估值 , 对于A股、美股、港股上市的科技互联网公司来说都同样重要 , 这几乎是世界上最聪明的资金给公司的发展投出信心票 。 但高估值自然就会带来更高的期待——企业需要用业绩证明自己配得上 。
快手的最新一季报虽然业绩表现尚可 , 但投资者仍选择用脚投票 。 财报发布第二天 , 快手股价下跌11.46% , 一天之内即蒸发千亿市值 。
对于一家内容型的平台公司而言 , 用户基数和商业化效率是两个重要的增长引擎 。 无论哪一个加速开动 , 都可以带动平台的业绩和估值上新台阶 。
但分析快手的这份财报不难发现 , 快手的用户增长痼疾一直没有得到解决 。 巨潮曾在《快手掉队》、《火爆认购与用户流失:快手上市的AB面》文章中对此进行提示 。 而广告、电商等商业化效率的提升 , 与当前接近12倍的市销率(PS)相对应仍显乏力 。
快手上市之前 , 即使是最乐观的分析师 , 也只敢预测“上市一年内 , 快手能够挑战1万亿市值” , 但市场情绪迸发出来的贪婪 , 远超分析师们最疯狂的想象 。 上市首日市值已成了压在快手身上的重担 , 而要重回巅峰、跨过巅峰 , 快手要展示出的成绩还远远不够 。
“短视频第一股”初考从IPO价格定在115港元(总市值约4400港元)就不难看出 , 快手管理层和承销投行对其估值是比较保守的 。 上市当日即上涨两倍也意味着快手IPO定价定低了 , 未能实现上市融资利益的最大化 。
快手管理层的判断与不少机构投资者的态度也是一致的 。 资本市场习惯“老大给溢价”的逻辑 , 快手作为行业老二 , 似乎没理由享受太高的估值 。
但天价还是出现了 。 一方面是彼时流动性宽松 , 市场情绪躁动 , 追求优质资产;另一方面 , 字节跳动还未上市 , 快手作为“短视频第一股”确实有很强的稀缺性 。 如果看好或配置短视频赛道 , 快手是唯一选择 。
目前在各种类型的内容平台当中 , 短视频几乎是最佳的商业模式:用户上传内容 , 成本低 , 不需要像长视频一样大量购买昂贵版权;用户黏性很强 , 用了就很难离开;抢占用户时长的能力很强 , 一刷就停不下来;变现方式多样——直播、电商、广告等 。
尤其是在消费互联网红利殆尽 , 用户增长见顶的环境下 , 所有平台都在竞争同一批用户和时长 , 此消彼长 。 短视频作为一个商业化上更加“先进”的形态 , 在用户粘性和时长碾压长视频 , 甚至在蚕食用户在即时通讯应用——也就是微信上的使用时长 。
第九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上 , 腾讯副总裁孙忠怀评价部分低智低俗短视频“消耗了用户大量时间”、“潜移默化冲击用户观念”、“拉低用户心智”引起热议 。 在这背后 , 其实无论是腾讯视频、爱奇艺还是微信 , 都存在用户时长被短视频平台夺走的挑战 。
时至今日 , 快手仍然能够享受接近12倍市销率的估值 , 这很大程度上代表着资本市场对于短视频商业模式的看好 。 “短视频第一股”快手 , 也为整个行业的估值水平打了个样 。
大力没能出奇迹不过 , 尽管所处的赛道和商业模式优秀 , 快手仍然面临了严峻的增长问题——用户规模似乎已经碰到了天花板 。 5亿MAU有可能是快手很难突破的关卡 。
用户规模是一家内容平台的基本盘 。 如果没有庞大的用户基数 , 无论是广告、直播、电商还是金融服务等变现方式 , 都只是“无米之炊” 。
如果把内容平台比喻成一个正在接水的水杯 , 水龙头不断进水(新增用户) , 同时水杯底下有一个漏口在不断流出水(用户流失) 。 如果进水大于出水 , 水位即用户规模就会上升 。 反之用户规模就会下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