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博物馆中,有件“特殊”东西,不听讲解,真不知道它是宝贝

在国家博物馆中,有一件极为特殊的国宝,它的样子怪异无比,每位游客看到它后,都会禁不住打量一番,直到导游详细介绍后,游客们才恍然大悟,并对其充满敬意。它究竟是什么?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国家博物馆中,有件“特殊”东西,不听讲解,真不知道它是宝贝
文章插图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世界上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总面积近20万平方米,馆藏文物数量巨大,广受国内外游客瞩目。在博物馆的“当代区”,珍藏着一件看起来并不起眼的文物,甚至不少游客都猜不出它的“真实面目”,这是一件长筒烟囱状器物,上方呈开口状,在开口处,似乎还绑着不少附加纤维类的东西(降落伞)。
它究竟是什么?通过导游的介绍,游客们才清楚,原来它的全名叫作“运输火箭仪器仓”。
国家博物馆中,有件“特殊”东西,不听讲解,真不知道它是宝贝
文章插图
对于我们来说,“火箭”这个词经常会听到,可是我们想到的都是现代的火箭,其实早在古代,人们就已经发明了火箭。
国家博物馆中,有件“特殊”东西,不听讲解,真不知道它是宝贝】冷兵器时代,弓箭已经颇为普及,在此基础上人们还发明了各种弓箭衍生品。宋代时,有一个叫唐福的人,便发明了“穿云箭”,其做法就是将纸筒卷上火药绑在箭上,点燃火药后瞬间发射,不仅可以提高射程,还能增加弓箭的威力。
国家博物馆中,有件“特殊”东西,不听讲解,真不知道它是宝贝
文章插图
直至明清时期,根据火药燃烧膨胀的反作用力原理,红衣大炮成了军事战争的主流武器,甚至还被封为“镇国大将军”,也从此揭开了人类热兵器战争的序幕。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军工产业也有了飞跃的进步。战争武器也从原来的大刀长矛,逐渐转变成了坦克与导弹等级别的武器。在严峻的国际形势下,各国都在努力发展自己的军事科技实力,随之而起的航天事业,也成衡量大国实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国家博物馆中,有件“特殊”东西,不听讲解,真不知道它是宝贝
文章插图
1970年4月,我国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该卫星是由我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科研人员自行研制出来的,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发射,也标志着我国是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自行发射国产卫星的国家。
此时问题来了,卫星究竟是怎么发射出去的呢?首先我们要清楚,卫星没有任何升天的动力装置,它的升空完全需要由火箭进行运载。
国家博物馆中,有件“特殊”东西,不听讲解,真不知道它是宝贝
文章插图
火箭内部的强大燃烧动力,可以带着卫星穿越大气层,将其送到指定位置。可是,火箭的制造却并非易事,甚至可以说成是我国科研人员日夜奋战的心血结晶。
火箭的制造过程需要两个大阶段,一是研制,二是定型生产。在研究阶段,科研人员要考虑到很多方面,包括火箭自身重量、气体装载重量、大气气压、以及耐高温性等等。除此之外,火箭的飞行需要提前规定轨迹,箭身既不能偏离轨道,又要在指定区域降落。
在运载卫星的过程中,火箭一旦将其送至指定位置,就会立即启动程序,先是发动机停止工作,接着便是与卫星脱离,在火箭与卫星脱离的阶段,箭身内部会有相关的科学仪器进行全程记录,将所有数据保存在记忆磁盘内,随后跟着箭身残骸一起回到地面。
国家博物馆中,有件“特殊”东西,不听讲解,真不知道它是宝贝
文章插图
负责记录数据的记忆磁盘极为重要,需要被严加保护,以免其因大气摩擦或者坠落而损坏,因此磁盘必须要装载在仪器仓内。在1980年时,我国向太平洋发射了一枚运载火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此次升空中,该运载火箭完成一系列运载及脱离工作后,负责保护记忆磁盘的仪器仓,准确落在了规定海域,科研工作者将其打捞出水后,迅速进行保护拆卸,最终获得了不少重要的数据。这件荣立大功的仪器仓也完成了它的使命,被安放在国家博物馆进行珍藏展览。
国家博物馆中,有件“特殊”东西,不听讲解,真不知道它是宝贝
文章插图
很多人认为,仪器仓是现代科技的产物,并非是文物范畴的珍宝,因此不该被安置在国家博物馆中。可是,他们却忽略了一点,文物的定义不在于它的年代有多久远,而是它是否代表了一段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