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老北京,一碗烂肉面,承载了无数老北京人的味觉记忆

舌尖上的老北京,一碗烂肉面,承载了无数老北京人的味觉记忆!
舌尖上的老北京,一碗烂肉面,承载了无数老北京人的味觉记忆
文章插图
老舍先生的话剧以及电影《茶馆》想必北京人都看过,剧中有这么一段情节,有俩逃荒的农民,吃了上顿没下顿,没辙儿后只能卖儿卖女,见天儿跟茶馆泡着的老北京旗人常四爷是一热心肠儿,看着俩农民后,二话不说,直接就招呼伙计来两碗烂肉面
舌尖上的老北京,一碗烂肉面,承载了无数老北京人的味觉记忆
文章插图
这段情节后来还被收录到了中学课本里,于是就有不少人纳闷儿所谓的烂肉面到底是一什么吃食,从来都没听北京人提起过,其实所谓的‘烂肉面’说白了就是低配版的老北京打卤面,过去穷苦人家还真就吃不起
舌尖上的老北京,一碗烂肉面,承载了无数老北京人的味觉记忆
文章插图
老北京打卤面最讲究的做法首先要煮白肉,然后您再拿煮白肉的汤加上黄花,木耳,口蘑,打卤,打卤的时候还要切几片儿白肉,北京人讲究五花三层,在京味儿情景喜剧《我爱我家》中就有关于打卤面的情节
舌尖上的老北京,一碗烂肉面,承载了无数老北京人的味觉记忆
文章插图
和平的老家儿到老傅家串门儿,想吃打卤面了,老太太絮叨半天,告诉保姆该怎么做,能搁什么不能搁什么说得一清二楚,虽然嘴上絮叨,但老太太说的确实讲究
舌尖上的老北京,一碗烂肉面,承载了无数老北京人的味觉记忆
文章插图
弄点肉沫儿打俩鸡蛋,搁点黄花木耳,香菇青蒜,使油这么一过,使芡这么一勾,出锅的时候您忘了翘点葱姜,最后撒上点香油,嘿!那叫一个香,不过严格来说和平老家儿口中所说的打卤面并不是老北京最讲究的
舌尖上的老北京,一碗烂肉面,承载了无数老北京人的味觉记忆
文章插图
而《茶馆》里的烂肉面比它还要简单,烂肉其实指的就是肉头儿,换句话说就是下脚料,过去一般住家儿都不买,肉铺都给买卖人留着,他们买回去绞肉馅儿,包饺子,包馄饨用,图的就是便宜,毕竟人家是为了降低成本
舌尖上的老北京,一碗烂肉面,承载了无数老北京人的味觉记忆
文章插图
舌尖上的老北京,一碗烂肉面,承载了无数老北京人的味觉记忆】北京人应该还都记得,小时候国营副食店隔三差五就会卖‘大骨头’当年胡同里的老人提前得着信儿了,头天晚上就在胡同都通知到了,通知街坊们明儿赶早儿,老姐俩就个伴儿一块儿排队,七八十年代那会儿,老北京的肉都是凭票供应
舌尖上的老北京,一碗烂肉面,承载了无数老北京人的味觉记忆
文章插图
甭管您是谁,每个月就半斤肉,但骨头就不一样了,您有钱就能卖给您,而且还不限制,重点是价儿还不贵,所以街坊邻居都愿意买,把这大骨头买回家后,还能反复着用,比方今儿家里成熬白菜,咱就能把它搁进去跟白菜一块儿咕嘟
舌尖上的老北京,一碗烂肉面,承载了无数老北京人的味觉记忆
文章插图
起码白菜上还能沾点肉味儿,等快上桌儿的时候再把骨头捞出去,搁一搪瓷盆儿里盖上,回头往院里一放,下次还能用,等把油水儿都熬出去了,就给孩子们都分了,肉虽然不多,但啃的时候也倍儿香
舌尖上的老北京,一碗烂肉面,承载了无数老北京人的味觉记忆
文章插图
有句老话叫‘最香不过贴骨肉’过去贴骨肉甚至比正经肉都要金贵,而做烂肉面的肉用的就是这便宜的贴骨肉,再往细说到底是大肉还是羊肉,其实都无所谓了,因为这没有一个标准,只能是赶上什么用什么,是肉就得
舌尖上的老北京,一碗烂肉面,承载了无数老北京人的味觉记忆
文章插图
用大铁锅烧上旺火,热油,葱姜一炝锅,把这些吃食都倒进去炒,变了色儿以后,麻利儿加水放调料,老北京最传统的打卤面少不了口蘑,木耳,黄花菜这三样吃食,做烂肉面也是同样的道理,好的用不起,一般的还行
舌尖上的老北京,一碗烂肉面,承载了无数老北京人的味觉记忆
文章插图
下锅前都得拿凉水泡一下,值得一提的泡这三样儿的水您不能倒了,得把清汤澄出来倒进锅里,烂肉面在老北京是穷苦人的吃食,光这点细料最后打出来的卤其实一点都不出数儿,其次吃完也不盯时候,赶上饭量大的压根儿就吃不饱,所以它比打卤面还得再多两样儿吃食
舌尖上的老北京,一碗烂肉面,承载了无数老北京人的味觉记忆
文章插图
一个是萝卜,一个是白菜,全都切成片儿,往锅里一倒,撒上盐,倒点酱油,让它满慢慢咕嘟,一直咕嘟到萝卜白菜都熟烂了以后,再打上几颗鸡蛋,甩一蛋花儿,泄点水淀粉往锅里一倒,这就是勾芡,趁热出锅,把打好的卤盛在大碗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