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书数量看中国文明的广度:究竟是地方性文明,还是世界性文明


从古书数量看中国文明的广度:究竟是地方性文明,还是世界性文明
文章插图
在历史领域,曾出现过一种看法:所谓的世界性文明,或者说对人类有突出贡献的文明,必然在其文明的书籍中,具有大量科技、经济和军事方面的资料,比如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拿破仑的《拿破仑法典》(民法典)、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从这方面看,中国似乎算不上世界性文明,因为中国所有的史书都是“政治史”或“宫廷史”。事实真是如此吗?
从古书数量看中国文明的广度:究竟是地方性文明,还是世界性文明
文章插图
正确认识“世界性”与“历史”的概念
首先,我们要先明白一个概念,即世界性文明,并不是自古就有,所谓的世界性,最早只能从大航海开始之后才算,更严格一点说,在全球化实现前,不能说哪个文明是“世界性”的,所有文明都是“地方性”文明。
其次,认为中国所有的古书都是“政治史”或“宫廷史”,在极狭隘的视角上看不算错,但要放在逻辑自洽的角度看,对中国古书的整体判断不正确。
从古书数量看中国文明的广度:究竟是地方性文明,还是世界性文明
文章插图
站在狭隘的视角看,中国古代的经典著作,特别是古代史书,着墨重点是帝王贵胄的家史及其精神嬗变,这一点不错。一般经济、军事,包括数学在内的科技类书籍始终没有被重视过,以至于在中国文明的价值体系中排名末位。
但是,站在更高的层次看,中国古代经典书籍数量之大,超乎一般人的想象,即便某些类目的书籍占比很小,但绝对数量却不低,与中国自己相比较显得少,跟与其他文明相比未必少。
从古书数量看中国文明的广度:究竟是地方性文明,还是世界性文明
文章插图
另外,史书和经典著作不能与所有资料等而视之,有些类目的书籍没有被总结,散佚在历史的角落,有些则根本就没有流传下来,它们也是文明的一部分,应当给与其相应的地位。
中国古代科技类书籍
用“浩若烟海”形容中国古书的类目和数量,一点都不夸张,其中关于农学、数学、工程、药学的著名文献不算少。
远的不说,仅从宋代开始,就有沈括的《梦溪笔谈》、元代王祯的《王祯农书》、明朝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以及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这些书籍质量上乘,都具备世界级的水平。
从古书数量看中国文明的广度:究竟是地方性文明,还是世界性文明
文章插图
我们以《天工开物》为例:17世纪的宋应星,有意识地将其著作《天工开物》系统化,这本书分为18章,每一章讨论一种工程技术,包括冶金、制糖、造纸、纺织、染色、种植等等,完全称得上工业革命前工程技术和手工业的集大成者。法国19世纪的汉学家斯塔尼斯拉斯·朱利安(儒莲)对《天工开物》赞不绝口,推崇备至。很难说法国的百科全书没有受到《天工开物》的影响。
从古书数量看中国文明的广度:究竟是地方性文明,还是世界性文明
文章插图
到了20世纪,英国人李约瑟(Joseph Needham)写成的大部头《中国科学技术史》(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共7卷24册,其写作资料大部分出自中国史料的记载。中科院前院长卢嘉锡任总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共有30卷,每卷至少60万字,至多100万字,其中的专门史19卷,分为数学、物理、化学、天文、水利、机械、建筑、交通等等。
这部被称为《大书》的巨著,其资料主要来源不仅是各类史料,还加上了考古实物。这里有一个简单的推理:如果没有足够的史料,能编出关于中国科技的超级著作吗?
中国古代经济类书籍
说中国文明不注意经济,完全是无稽之谈,对中国人来说,耕、战、货(经济)同样重要。早在《史记》中就有《货殖列传》,其后的《汉书》有《食货志》,此后正史必须附有关于国家经济情况的《食货志》。这些《食货志》就是考察中国经济历史的基本材料。
从古书数量看中国文明的广度:究竟是地方性文明,还是世界性文明
文章插图
中国对经济的重视,除了《二十四史》中的《食货志》,还有大量补充资料,比如“十通”,分别是唐朝时的“三通”——《通典》《通志》《文献通考》,明朝时的“续三通”,清朝时的“清三通”和《清朝续文献通考》)。“十通”类的政书包含大量经济理论和数据,全面刻画了古代的经济活动。
从古书数量看中国文明的广度:究竟是地方性文明,还是世界性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