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花聪明胜剪书:用剪刀剪出来的历史!

一把剪刀多有用,能剪龙,能剪凤,能剪老鼠会打洞。能剪鸡,能剪鹅,能剪鲤鱼戏天河。
这是一首从坊间收录的关于剪纸的民俗歌谣。剪纸艺术是中国民间一种非常古老的艺术,追溯其历史,甚至可以上溯至遥远的青铜时代。数千年时光,物是人非,沧海桑田,但是剪纸艺术一直流传至今,可见其顽强的生命力。
剪花聪明胜剪书:用剪刀剪出来的历史!
文章插图
但是讲到这里疑问就来了,中国古代在东汉时期才发明了能够作为书写工具的人造纸,就算有一个准备过程,但也不至于追溯到商周时期。然而,根据史料记载,甚至是出土文物,剪纸的历史完全可以追溯到青铜、甚至是甲骨文时代。
虽然当时没有纸张,但是大约在商朝初年,就有人用金银箔、或者皮革等制作而成的镂空刻花工艺品进行装饰。这样的手艺一直流传到两汉时期,蔡伦依照前任的经验,改进和提升造纸工艺,传统手艺与时代发明相结合,从而产生了流传至今的剪纸艺术。
剪纸在诞生之初,有着属于自己专门的名称—胜。何谓“胜”?就是用金银箔,或者丝帛剪刻成专门的花样图式,比如简单的几何状就叫做“方胜”,剪为花草的形状就是“华胜”,人的形状就是“人胜”。
剪花聪明胜剪书:用剪刀剪出来的历史!
文章插图
关于剪纸工艺,在古代文献中有着非常清楚的记载:正月七日为人日(人七),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于头鬓,又造胜以相遗。其实这段文字描述的就是从西汉开始流行的“人胜节”,根据《汉书》的记载:天地初开,一日鸡,二日狗,三日猪,四日羊,五日牛,六日马,七日人,八日谷。其日晴所主之物盛,阴则灾。八日之中,尤以人日为重,所以专门起名叫做:“人胜节”。于是在每天正月初七,用纸或者金银箔简称人形的样式,配合着前面提到的“方胜”、“华胜”,用来祭祀祈祷,保一方平安。
而到唐宋时期,随着两朝对于文化方面比较开放的政策,这种“镂金做胜”的风俗大规模推广,尤其是用纸取代昂贵的金银箔,剪纸艺术得以在整个民间流传开来。用诗圣杜甫的一首诗可以证明当时剪纸艺术在民间的普遍性:
此日此时人共得,一谈一笑俗相看。
尊前柏叶休随酒,胜里金花巧耐寒。
佩剑冲星聊暂拔,匣琴流水目须弹。
早春冲饮江湖兴,直道无忧行路难。
剪花聪明胜剪书:用剪刀剪出来的历史!
文章插图
这是杜甫诗中少见的描述轻松欢快场面的作品,可见在当时剪纸艺术是在一种非常欢愉的节日当中出现的。根据诗的内容,在喝酒的酒杯上,灯笼的照壁上,都贴着剪纸的前身—胜。大家围在剪纸装饰之下,谈笑风生其乐融融。
杜甫生活在盛唐时期,当时剪纸虽然范围流传很广,但是一般只在人胜日才会出现,而且仪式比较隆重。这一情况仅仅在百余年后的晚唐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诗人李远名为《剪彩》的一首诗可以看见这种变化:
剪彩赠双亲,银钗缀凤真。
双双御绥鸟,两两度桥人。
叶逐金刀出,花随玉指新。
愿君千万岁,无处不逢春。
诗中第一句“剪彩赠双亲”,可见剪纸不再是节日的饰品,也可以用于送别亲人,留作纪念。最后一句“愿君千万岁,无处不逢春”更是寄予美好的祝福与期望,盼望着对方平平安安,人生处处都是春天,拥有无限的希望。
剪花聪明胜剪书:用剪刀剪出来的历史!
文章插图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的是,对我国古代文化及其仰慕的邻国日本,也在唐代流传到了日本。在现今日本正仓院,保存有两枚生产于唐代的“华胜”。其中一枚上面剪出吉祥的祝福语:“令节佳辰,福庆惟新,曼和万载,寿保千春。”这和前面提到的李远的诗“愿君千万岁, 无处不逢春”有异曲同工之妙。
剪纸艺术流传到宋代,他的使用范围又得到了扩大,与每年的时令节气相结合,创造出优秀灿烂的传统农耕文化。中国古代,一年四季,时令不断,春种秋收,夏长冬藏,二十四节气对于农民的耕作生产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在一些重要的时节,比如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等节气都会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现如今还有冬至吃饺子的习俗),人们自然地将剪纸与时令节日相结合,剪纸艺术得到更广泛的流传。
同时,宋代是我国古代经济文化发展的又一高峰,在书法美术等艺术方面有重要突破之外,涌现出一大批书法家或者画家。令人惊讶的是,当时还出现了专业剪纸专家。南宋一位著名笔记小说家在其《志雅堂杂钞》记载:“向旧天都街,有剪诸色花样者,极精妙,随心所欲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