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文化及其源流


中原、中土、中州和中国最初只指以今河南为中心的黄河中游地区,后来逐渐扩延为现今整个中国版图。中原文化主要依托于现今的河南省,即上古时代九州中的豫州,因豫州位居九州中央,故又名“中州”。中州大地,西高东低,太行、王屋雄峙北界;大别、桐柏屏立南境;西有秦岭东来,分出伏牛、熊耳诸脉,结为豫西山地;中部嵩山耸立,雄视中州四野;东部为黄淮平原,沃野千里。黄河横贯中原,淮河滚滚东去,丹江、唐、白诸水南下江汉。中原地处中纬度暖温带和北亚热带地区,地处黄河中下游,是“八方辐辏”之地,气候宜人,四季分明。
中原文化及其源流
文章插图
中国的一年四季、二十四节气之分,是由周公旦从河南登封测日影而定的。就在这片肥美的土地上,孕育了中国的古代文明,诞生了灿烂的中国文化。在漫长的岁月中,中原长期为帝都所在,人杰地灵,英才辈出;名山胜迹,比比皆是;文化艺术,繁荣昌盛;民风民俗,古朴淳厚。可以说,中原文化就是中国文化的典型和化身,中原文化就是整个中国文明区的缩影。如此物华天宝,为万民安其居、美其服、甘其食、乐其俗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为形成独特、辉煌的中原文化奠定了基础。
从先秦至宋明,以今河南为腹地的中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发祥地和活动中心。传说伏羲在今河南淮阳画“八卦”,经周文王被商纣王囚于羑里(今河南汤阴)后研究八卦演成《周易》,从而极大地影响了中国传统思想。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儒、道、墨、法并兴,百家荟萃为中国传统文化奠定基础。孔孟儒家发端于齐鲁,而传播兴盛于中原,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主要代表。
道家的鼻祖老子生于今河南鹿邑,道家经典《道德经》写于河南灵宝;庄子祖籍为今河南商丘。老庄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它与儒家的互补关系确立了中国古代理论思维的基本框架。墨子是今河南鲁山人,墨家以儒家的对立面而出现,他们的活动舞台也在中原地区。先秦法家的代表人物基本都是中州人,如郑国人子产、申不害,卫国人商鞅、吴起、韩国人韩非等。他们主张君主专制、严刑立法,其学说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利益,为封建专制的确立和运行提供了思想武器。
中原文化及其源流】周文化所包含的各种典章制度、礼乐制度和思想道德规范,成为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的思想、政治基础和儒学思想的发端,影响了周以后近3000年的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史。周文化以“天”为精神信仰、以“德”为价值原则、以“和”为社会行动准则的完整而协调的文化体系,成为中国历史的轴心时代,也为中华民族遗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至今仍有巨大的精神魅力。
魏晋时期,玄学成为思想的主流。玄学的代表人物大多为中州人士,如南阳人何晏、陈留人阮籍、山阳人王弼、武涉人向秀、洛阳人郭象等。他们一方面以儒家经义解释老庄,另一方面将儒家经典《周易》道家化,从而使儒道二家学说在玄学中融为一体。
中原文化及其源流
文章插图
中原地区又是理学的故乡。在理学开创者的“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中,就有四人为中州人士。作为理学四大学派之一的洛学(由“二程”长期在洛阳讲学而得名),不仅是宋明理学理论的奠定者,而且是宋明理学发展和演变方向的引领者。
都城是一个国家的政治中心,古代建都首选在位置居中、经济发达的地区,便于政令四达,制内御外;都城同时又是一国的文化中心。从五帝到三代又到唐宋,先后有20个朝代建都或迁都于中原,使中原地区成为中国古代建都最多的区域。千百年间,一幕幕朝代更迭的政治悲喜剧在中原大地上演又落幕,繁华又黯淡。
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多在中原活动。夏、商、周三个朝代大多定都中原。秦统一天下后实行郡县制,中原地区编入到全国统一的行政系统中,成为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区域。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后唐定都洛阳;隋、唐以洛阳为东都;东魏、北齐定都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境内,曾属安阳),后梁、后汉、后周、北宋建都开封,这些政治中心的存在为中原经济文化的发展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特别是北宋王朝定都中原,使中原文化达到了辉煌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