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蓄水工程开始时,为保护白鹤梁题刻,文物专家用上了一个妙招

巴黎圣母院着火事件发生后,再次为世界各国敲响文物保护的警钟。1994年,我国三峡蓄水工程开工时,也曾遇到文物保护的大难题,该如何既保护珍贵的白鹤梁题刻,又让三峡工程顺利实施呢?经过不断的商讨,文物专家们用上一个“绝招”,成功化解难题。今天,小编就带大家看看,这个绝招究竟是什么。
三峡蓄水工程开始时,为保护白鹤梁题刻,文物专家用上了一个妙招
文章插图
三峡蓄水工程开始时,为保护白鹤梁题刻,文物专家用上了一个妙招
文章插图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1994年12月14日,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正式开工,在修建三峡大坝的过程中,必须先进行蓄水,这意味着蓄水线下的物品,都将被湮灭。当具体修建方案确定后,相关文物部门却提出不同意见。因为,这样的做法会导致很多的珍贵文物消失,这代价也太大了。
而这些文物中,最珍贵的,最不能消失的,就是重庆涪陵城北的长江江心处有一块长约1600米、宽16米的天然巨石梁——白鹤梁。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保存完好的世界唯一古代水文站”,因特殊环境因素限制,石梁仅在冬春季节的枯水时节,才会偶尔露出水面。
三峡蓄水工程开始时,为保护白鹤梁题刻,文物专家用上了一个妙招
文章插图
三峡蓄水工程开始时,为保护白鹤梁题刻,文物专家用上了一个妙招
文章插图
根据相关典籍记载,唐代白石渔人和尔朱仙曾在梁山修炼,当他们乘白鹤飞升后,该地便被命名为“白鹤梁”,而最让人感到惊奇的是,石梁的中段水际有一对石刻鲤鱼,每当线雕鲤鱼露出水面时,该地就会是丰收年。正因如此,历代的游客都会来此处游览,历代的名人为留纪念,他们会在岩面上题刻。受自然条件等相关因素的影响,现存题刻163幅,约1万字,题刻留下姓名者500余人。
从白鹤梁题刻的内容上看,它记录了1200多年长江中上游72个年份的枯水水纹资料,弥补了史书典籍中的空缺,为后人研究古代长江建设提供了详实依据。除了具有科学价值外,这些文字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学艺术价值,而且是记录着长江历史文明的重要载体。
三峡蓄水工程开始时,为保护白鹤梁题刻,文物专家用上了一个妙招
文章插图
三峡蓄水工程开始时,为保护白鹤梁题刻,文物专家用上了一个妙招
文章插图
三峡蓄水会彻底淹没白鹤梁题刻,究竟有没有两全其美的解决方法,既不破坏文物,又让工程顺利进行呢?
按照正常逻辑,想要保护文物,专家可以将文物放在博物馆中,但白鹤梁题刻体积过大,根本无法将其移动。经过激烈的讨论后,一位年轻的专家提出:白鹤梁题刻无法搬进陆地博物馆,但我们可否建一座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当专家们听到这句话后,思路瞬间被打开了。
2001年4月,专家们提出“无压容器”保护方案,也就是说,他们要修建一座水下博物馆。“无压容器”是水下博物馆的核心,它会利用容器将白鹤梁题刻罩住,容器内的水和容器外的长江相连,当内部的压力与外部的压力一致时,两者便会发生抵消,意味着容器和水不会对白鹤梁题刻造成任何压力。
三峡蓄水工程开始时,为保护白鹤梁题刻,文物专家用上了一个妙招
文章插图
三峡蓄水工程开始时,为保护白鹤梁题刻,文物专家用上了一个妙招
文章插图
除了保持压力平衡外,容器还起到保护作用,避免题刻遭到泥沙和水流对白鹤梁的破坏。
三峡蓄水工程开始时,为保护白鹤梁题刻,文物专家用上了一个妙招】“白鹤梁题刻水下博物馆”是世界首座水下博物馆,它不仅最大限度地保护文物全貌,还开创保护文物的新思路。如今水下博物馆已经正式开放,我们可以随时看到“白鹤梁题刻”,如果各位读者对这件巨型文物感兴趣,可以前去看一看,并近距离感受一下水下博物馆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