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店|1年关掉300家店,海底捞私自给顾客打标签,声称为了更好地服务

不管大家有没有去海底捞消费过,一定对这个门店的服务质量有所耳闻。
为顾客唱生日歌、提供各类礼品,以及无微不至的一对一服务。
可不管将服务质量提升到多高的层面,都难以挽回海底捞目前的颓势。
01私自给顾客打标签引争议今年2月23日,海底捞私自给顾客打标签的事件被曝光。
所谓的打标签,就是针对这一桌的消费客户,进行体貌特征、点餐习惯以及个人喜好进行标签总结。
比如一号桌客人,男士、较高、体型偏瘦,不吃辣、喜欢吃蘑菇。
诸如这样的标签已经成了海底捞对就餐客人的服务标准。
在海底捞看来,如果能够将这些客户信息进行汇总和编排,未来能够实现更精准的服务。
举个例子,第二次来消费海底捞的客人会发现,海底捞提供的汤锅辣度恰好是自己喜欢的。
而自己的点餐习惯似乎也在服务员的掌控范围之中。
对此海底捞公开回应,“这是为了给顾客提供更好的就餐服务。”
门店|1年关掉300家店,海底捞私自给顾客打标签,声称为了更好地服务
文章插图
可也有人对这个私下打标签的行为表示了反感。
“自己的形象和就餐习惯被一个陌生人随意下定义,并且还汇总成数据库,想想就让人不舒服。”
还有的顾客更是直接批评海底捞,“你们这样做是否涉嫌侵犯顾客隐私。”
目前这个问题海底捞仍旧没有提出更合理的解决办法。
但是从这一事件中,我们倒是可以看出海底捞急于靠提升服务标准,实现自救的现状。
02海底捞1年关店300家整个2021年,海底捞亏损额最高达到了45亿。
这是从在中国发展至今,6年来的第一次亏损。
门店|1年关掉300家店,海底捞私自给顾客打标签,声称为了更好地服务】而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之一,就是同年海底捞累计关停了300家门店。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海底捞门店的关停,实际上是集团总部主动做出的决定。
原来海底捞的问题早已经开始暴露。
2019年到2020年之间,海底捞累计新开了852家门店。
可随后在2020年到2021年之间,国内公共卫生事件爆发,对餐饮业的冲击力度很大。
门店|1年关掉300家店,海底捞私自给顾客打标签,声称为了更好地服务
文章插图
才开店一年左右的海底捞,尚没有赚回开店成本,就迅速陷入了关门停业的境地。
当时不少海底捞员工在网上表示,“已经有不少店面的员工收到了裁员的通知。”
在一些消费水平高的大城市还好说,而一些二三线城市,不仅消费水平低,地租还不便宜。
所以为了减少低盈利门店给自己带来的亏损负担,海底捞才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关停低质量门店。
而海底捞的一系列举动,也折射出了目前中国火锅行业的一部分问题。
03中国火锅行业的困局纵观目前的火锅行业,甚至整个餐饮行业,论服务几乎没有人能够跟海底捞相抗衡。
火锅产生的雾气模糊了镜片,海底捞员工就提供眼镜布擦眼镜。
嫌火锅味道大会熏染衣服,海底捞员工就将衣服拿到专门的衣柜挂好。
甚至人少的时候,海底捞员工还会为顾客提供擦手、扎头发的服务。
可以说海底捞的服务已经成了餐饮行业的一个典范。
但即便如此海底捞还在不辞辛苦地想尽办法去提升服务质量。
究其原因,就是在于海底捞本身的业务已经开始衰退,只能通过做服务来吸引消费者。
这么说并非没有依据。
不管海底捞的服务水平有多高,它归根结底还是一个火锅店。
可现如今中国火锅行业的经营现状却不容乐观。
除了海底捞,呷哺呷哺也从2016年开始就出现上客率急剧下跌的问题。
门店|1年关掉300家店,海底捞私自给顾客打标签,声称为了更好地服务
文章插图
甚至在2021年,呷哺呷哺累计关停了200个门店。
从整个行业来看,中国有50%的火锅企业存活周期不超过5年,有30%的品牌活不过2年。
究其原因,在于火锅品牌琳琅满目,而每一个品牌又奉行大规模扩张的模式。
可不少品牌忽略了一点,火锅只是中国美食的一类,热衷火锅的消费群体可大可小。
一旦市面上充斥着大同小异的火锅店,消费者的热情自然就被稀释。
而且海底捞这样主打服务的大品牌,其服务成本所占据的比重并不算低。
海底捞员工的平均年薪是6万,大概每个月五千元上下。
这已经比一些公司白领的基本薪资高了。
主打服务的海底捞为之付出了较高的投入,至于菜品价格突飞猛涨也就不难理解。
一方面是接近饱和的火锅市场,另一方面是优质但昂贵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