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美术学院|引入四川美术学院团队参与改造,重庆市北碚区柳荫镇东升村—— 美学意蕴,充盈乡土民居(艺术改变乡村)

在四川美术学院师生的改造下,重庆市北碚区柳荫镇东升村从过去房屋破旧、人烟稀少的小山村,变成了具有艺术韵味的打卡地。这样的艺术改造,既保留了村庄传统风貌,也探索出更加多样的路径,助力乡村振兴。
第一次来重庆市北碚区柳荫镇东升村的人,会被这里独特的艺术感吸引。道旁菊花迎风飘摇,白墙黛瓦的民房错落有致,犁、耙、石磨点缀着房前屋后,充满田园味道。
然而,几年前这里只是个杂草丛生的空心村。如今,东升村变了模样,成为很多人慕名前来的打卡地。
就地取材,村子有了艺术感
2018年的东升村,房屋破旧,人烟稀少,多是老人孩子留守家中。四川美术学院艺术与乡村研究院执行副院长王天祥的团队一来,就成了村里的新闻。
师生们扛着画板、带着相机,在村里四处转悠。一处处古旧的土墙木窗,他们怎么也看不够。风车、石碾、木犁……他们花钱买下这些老物件,然后又摆回村民的房前屋后。
“这些没啥用处。”村民们嘀咕:“但也真有点好看。”
原来,王天祥受邀为东升村设计乡村振兴方案,与师生一道来进行“沉浸式”调研,了解村庄的历史、风貌和地理地质条件。他们决定按照村庄的原始肌理设计改造方案,尽量使用本地的素材,追求原汁原味。
经过调研,他们带着施工队再次来到村里。村民赵朝会家里闲置的空间被改成一座舞台;在村民顾列合家的一个角落,团队拆墙加窗铺地砖,修起一间雅致的书屋;村民遛弯时驻足聊天的荒地,被拓宽、美化后加装了座椅……慢慢的,新的乡村公共空间形成了。
走过一条星空艺术步道,便来到杨家坝院落。这里原本是37户农民聚居的普通农家院。团队以“柳”为主题,在这里建起农耕文化园、接待中心、儿童乐园、望渠书屋、休息住宿、稻草园等6个区域。建筑所用的石材、木料都来自拆除的材料,风貌和旧式村居浑然一体。
东升村变了,却又好像没有变。
如今,杨家坝的农户们依然住在这里,生活生产没有受到任何影响。游客则在公共空间里畅游,体验乡土艺术和村居生活之美。
“我们的村子变美了。”村民王希彬现在喜欢在村子里散步,美景怎么也看不够。
人气更旺,年轻人回乡发展
据初步统计,东升村2021年游客接待量超过2万人次。吸引游客的,是东升村根据村庄实际情况打造的景致,其中很多保留了村民原本工作生活的地方。
喻燕的家就是其中之一。二层农房看似寻常,门前小院却引人入胜。院子一半做了花圃,摆满花草绿植。喻燕是个年轻姑娘,2020年从城里回到村中,利用闲暇时间砌起这片花圃。
“东升村像个大公园,我们的房子也要更配得上这么美的村庄。”她说,东升村经过艺术改造后越来越好看,人气也旺了。现在,她已经辞掉了重庆主城区的工作,回到村里当起研学团队接待员。“接待的团队从小学生到大学生都有,节假日里每天都有好几拨。”喻燕说。
回村的年轻人不只是喻燕。
“家里人一直催我回来,说村里游客很多。”29岁的陈静之前一直在城里做销售,去年4月回到村里办起了农家乐。
“东升村的农家乐有特色,桌椅的摆放,房屋外形的改造,都有讲究呢。”陈静说,村干部提供了不少方案和外形参考,装修结束后,老房子焕然一新。
“现在只要不下雨,每天都能有近10桌客人,每个月纯收入超过3万元。”陈静说,接下来农家乐预备扩大规模、升级装潢,以适应越来越红火的生意。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乡村的美化引来了人气,也为年轻人返乡发展提供了土壤和空间。广大村民也应该参与其中,形成主人翁意识。”柳荫镇党委书记何波说,借着艺术改造的契机,村里推行积分奖励制度,激励村民参与公共区域保洁、志愿服务,争做好人好事。“现在乡亲们已经有了自发呵护村庄公共空间的主动性,对村庄发展也有了相当的认可度。”
四川美术学院|引入四川美术学院团队参与改造,重庆市北碚区柳荫镇东升村—— 美学意蕴,充盈乡土民居(艺术改变乡村)】艺术下乡,探索融合发展路径
“艺术下乡,不可能一试就灵。”王天祥坦言,他们也走过不少弯路。
“形式和实用,乡村振兴的项目必须兼顾这两方面。”王天祥说,他们原本设计了一个聊天议事的空间,但墙体太高导致空间灰暗逼仄,村民拿它当摆设。还有一次,他们用碎瓷砖为村民修补破裂的院坝,拼成一株七彩大树,但房主却要求返工:“一下雨就滑得很,人摔着了咋办?小瓷片还容易掉,不如原本的水泥地嘞。”“我们在实践中摸着石头过河,慢慢地成长起来了。”王天祥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