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时|这份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献礼,细节设计太暖心!

“东方红,太阳升”,每天清晨6点,浑厚悠扬的乐曲便会伴着北京站的黎明准时响起。朝六晚九,六十余载,北京站两座重檐黄瓦的大钟总是分秒不差地在整点唱响《东方红》,迎来送往,成为北京人挥之不去的情愫。
报时|这份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献礼,细节设计太暖心!
文章插图
北京火车站图源: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
回溯钟声的起源,要将指针拨回到1959年。北京站是为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献礼而建,据老师傅讲述:“北京站最初的设计图没有塔钟,是建设后期周总理来现场视察,特意要求在两侧加上塔钟的。”此后,每逢整点的报时声,方圆十公里都能听见。在那个手表还是奢侈品的年代,旅客依靠塔钟知晓时间,听着钟声赶火车;而在周边百姓的记忆中,则是伴着钟声晨起工作,听着《东方红》酣然入梦。“选用《东方红》也是当时周总理来视察时提出的,说响钟不能光简单地响‘咚咚咚’的声音,要让人听到以后更加振奋,所以序曲至今没有更换过。”
报时|这份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献礼,细节设计太暖心!
文章插图
2008年替换下来的北京站塔钟指针图源: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
指针划过刻度,钟响之时,总有南来北往的旅客驻足仰望,却少有人会发现塔钟的“秘密”:塔钟指针针头向内略有弯曲。“有了这个弯度,旅客无论从哪个方向看都是一个时间点,可以减少旅客仰望表针的偏差,当时也是周总理特别叮嘱的。”老师傅对塔钟的故事如数家珍,而这个贴心温暖的细节设计,让我们今天依然能感受到这位大国领袖的人民情怀。
经年累月,塔钟的指针日日夜夜不知走了多少转,钟声未变,大钟却早已变了。在1993年、2008年,塔钟分别经历了两次“换心手术”,由电子脉冲式设备更换为数字化控制装置,可以通过北斗卫星、GPS卫星信号自动校时,报时更为精准。
报时|这份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献礼,细节设计太暖心!
文章插图
检修塔钟图源: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
让人好奇的是,随着塔钟设备的更新迭代,音锤变成了电子设备,可为何人们觉得它的声音一点都没变呢?
“这背后可是下了大功夫!”老师傅揭开了这个秘密,为了还原北京人心目中的“塔钟乐章”,当时请了专门研究辨别音色和音质的音乐教授,从20多种不同配乐的《东方红》中选出了声音传播更悠扬、浑厚的编钟曲,再从9种编钟曲中不断测试、挑选。“为了让塔钟声音呈现最好效果,我们撒出去几十人,不仅以北京站为圆心,绕着周围10公里转圈儿听钟声,还走家串户听取居民意见。”变的是科技,不变的是初音。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北京站塔钟终于在奥运会前调试至最佳状态。
如果说塔钟的一格格刻度里,镌刻着时代的变迁,那么一代代通信工,就是每个时代的守护人。2座塔钟、8面表盘,塔钟分秒不差的背后,是守钟人的日夜精心呵护。作为塔钟的“专属医生”,守钟人们每天都会爬上43级陡峭且狭窄的铁梯,侧着身子钻进塔钟内部给塔钟“体检”。让《东方红》准时奏响,早已成为守钟人代代相承的约定。
钟声一响60余载,塔钟除了报时以外,更像是一把记忆的钥匙,打开一幕又一幕的北京故事。有人听着钟声长大,有人踏着钟声团聚,有人伴着钟声吸溜泡面,有人赶着钟声奔向远方......当摩肩接踵的北京站与舒缓悠扬的钟声一次次碰撞,一段段常说常新的故事也在南腔北调中轮番上演着。
钟声是时间的语言,时针诠释着人们的步伐。巍然矗立的塔钟,历经60多年的岁月沧桑,在斗转星移之间记录着中国铁路的风雨历程,倾诉着交通强国、铁路先行的故事。在大国崛起之际见证着北京这座“双奥之城”的高速发展,彰显着“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初心使命。
来源|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中国铁道博物馆
指导|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陈坚、姚金桃
撰稿|王姿予
策划|人民网 方开燕、王婕、王普、任子薇(实习)
报时|这份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献礼,细节设计太暖心!】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