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龙|古代人吃什么饭、能不能吃饱?这场科技考古的沙龙谈到了

大河报·豫视频采访人员 刘瑞朝
通过古代人足部某些部位骨骼出现的多余关节面特征,能够印证汉代以前跪坐的传统。通过女性足部掌骨受损情况,能够印证明清时期女性缠足的血泪史。通过对古人骨盆处的土样采集分析,能够发现寄生虫卵并推测出古人所患的疾病。通过骨骼的化学分析,能够观察古代人的饮食结构……
这些高端的科技手段,已经逐渐融入当今的田野考古中。科技考古如何更好地应用到田野考古和考古研究中?2月21日下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内,河南考古青年学者沙龙第五期召开,这是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建院70周年系列活动。
沙龙|古代人吃什么饭、能不能吃饱?这场科技考古的沙龙谈到了
文章插图
大河报?豫视频采访人员了解到,科技考古是利用现代科技分析古代遗存,取得“潜”信息,再结合考古学方法,探索人类历史的科学。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博士孙蕾说,体质人类学,主要是对人骨进行测量、观察。面貌、人种、来源、跟邻近人类的关系,这些主要通过颅骨形态特征来判断。通过测量肢骨,其粗壮或纤细程度,可以推算其身高、营养发育情况。观察牙齿特征,还能推测经常吃什么,以及患病率等等。
她说,在考古发掘的汉代以前人骨中,跖骨和趾骨之间、胫骨远端和距骨之间会发现多余的关节面,以此可以推测出当时人们跪坐的习惯。明清时期女性足部掌骨的形态特征,可以推测缠足的风俗,而这种情况在宋金时期及更早的女性人骨中是看不到的。
“发掘出的每一块骨头都很重要。”她说,有时还能通过骨头推测从出死者是否患有特殊的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
古人的生活条件比不上现代,那么,他们身上会不会有寄生虫。大河报?豫视频采访人员了解到,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蓝万里博士承担“河南三门峡大唐电厂三期秦人墓地墓葬腹土寄生物考古研究”项目,是国内首次从寄生物考古的角度来研究秦汉社会。寄生物考古,可了解当时人群寄生虫病流行情况、个体的饮食、健康状况及当时生活环境。
蓝万里说,通过对人骨骨盆处的土样采集,对腹部寄生物遗存进行研究,可以推测其所患的疾病、饮食结构,以及寄生虫等状况。
根据了解,和传统考古相比,科技考古借助分子生物学、信息技术、遥感、DNA、法医颅相面貌复原等相关学科帮助下,解决了很多问题。有学者说,科技考古对于考古来说是如虎添翼,影响到遗址发掘的深度和水平。
而在动物考古学、植物考古学、体质人类学、稳定同位素、寄生虫研究等方面,科技考古也都将发挥重要作用。
沙龙|古代人吃什么饭、能不能吃饱?这场科技考古的沙龙谈到了】来源:大河报·豫视频 编辑:牛中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