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文艺评论丨文类共融:当代文学叙事艺术的新变


作家|文艺评论丨文类共融:当代文学叙事艺术的新变
文章插图
随着网络文学和科幻小说的兴盛,近年来传统文学创作者开始主动汲取类型文学叙事资源,出现了小说叙事上的文类融合现象。余华推出的长篇小说《文城》,就有评论家说这是一部“纯文学爽文”,有网络小说的叙事特征。青年作家王威廉出版的中短篇小说集《野未来》,也是一系列带有科幻叙事特征的纯文学作品。还有作家东西最新的长篇小说《回响》,也借用了侦探叙事来讲述传统的情感主题。阿乙最新小说集《骗子来到南方》,其中《严酷的事实》等篇开始回归传统,运用了寓言体和民间传说的讲述方式。相关作品还有不少,如邱华栋的历史武侠小说集《十侠》,李宏伟的纯文学科幻小说《引路人》,艾伟以悬疑笔法勘探隐秘人心的《过往》等等。这些原先从事纯文学创作的作家,纷纷向科幻、悬疑等类型小说汲取表现手法,探寻着全新的文学风格。
不仅仅是传统型的纯文学向类型小说取经,此前类型叙事手法较为突出的作家和一些作者也转型为相对传统的纯文学创作。麦家的长篇小说《人生海海》,不再有《暗算》《解密》等作品的谍战、悬疑风格。一直以悬疑小说家著称的蔡骏,其最新的《春夜》尽管还有悬案故事,但做新书推荐时,以“现实主义”“半自传体”甚至城市文学等概念作为主要的评价话语,基本脱离了悬疑的话语。写过诸多科幻小说的修新羽,也以一篇纯文学作品《城北急救中》引人注目。早前曾投身网络文学创作的李小糖罐,取得文学博士学位后,开始以真名李敏锐在传统文学期刊发表纯文学作品。
致力于打破类型、进行风格转型的作家还有很多,像黄惊涛、庞贝、王十月、黄金明、陈崇正等,多年前已开始创作科幻小说;须一瓜、田耳、双雪涛等作家,他们的作品一直就有着清晰的悬疑叙事特征。网络文学写作领域,打破类型划分、进行文类融合写作更是一种常见的叙事现象。言情叙事几乎遍及所有的网络小说,侦探、仙侠、历史、穿越,甚至盗墓都离不开爱情主题;传统武侠小说的元素同样也已经遍布各大网文创作类型。比如爱潜水的乌贼去年完成的《诡秘之主》,既是玄幻、魔幻,也是历史、悬疑小说;愤怒的香蕉被改编成影视剧的《赘婿》,是穿越也是言情,是古装也是商业类型。不断地突破既有的类型划分,糅合多种类型的通俗文学元素,这几乎成了网文界最为便捷的创新途径。
作家|文艺评论丨文类共融:当代文学叙事艺术的新变
文章插图
文学新浪潮:强化现实感、改善可读性和提升文学性
纯文学向类型文学取经,类型小说作家向纯文学靠近,以及网络文学界常见的类型融合,这些现象说明今天文学创作已不再固守传统的门户之见,开始主动借鉴其他体裁、类型作品进行自我创新。这种“自我创新”,可联系起近两年文学界所探讨的“小说革命”话题。
近年来王尧、杨庆祥等评论家、作家曾经探讨如何理解和开展“小说革新”。传统文学界之所以有进行自我革新的冲动,间接原因或许是传统纯文学的市场空间被网络文学和新崛起的悬疑、科幻等类型小说所挤压,但根本的缘由是传统纯文学作家自身寻求突破。
走出写作的舒适区,直面全新的社会现实,表现新时代的精神,这是中国当代作家的创作使命,同时也是现代文学以来中国作家完成自我创新的不二法门。二十世纪以来的中国文学史告诉我们,但凡作家固守传统,不愿意去直视新时代新现实,文学就会“狭窄”,读者会慢慢流失。
新世纪以来的文学创作,除网络文学的迅速崛起之外,传统文学也有着重要的发展轨迹:九十年代发展起来的那种个人化的写作逐渐隐匿;综合着个体精神表达与时代现实书写的创作日益成为主导风格,但也因为这种写作注重现实的深度表达和内在精神层面的隐微流露,普通读者理解起来有难度,所以影响力没有破圈;写实感强烈的文学创作、纪实性特征突出的非虚构写作逐渐受到重视,这类作品成为一些作家摆脱写作困境的出口;作家借鉴悬疑、科幻等类型叙事元素,以及汲取中国传统通俗文学资源的现象越来越多。这几种现象,特别是后两种是作家们进行自我革新的探索表现,这种自我革新背后当然有着整个文学界的创新思考。非虚构、类型叙事、通俗风格,这些于新世纪初属于小溪流一般的探索实践,持续多年之后成了当前文学界的创作趋势。
当然,并不是说非虚构和类型叙事将取代纯文学创作,而是说整个小说界呈现了一个叙事融合、风格转型的阶段。这不是谁取代谁,而是每一个类型的写作都在加速变革,而且是打破隔阂、相互借鉴式的综合性改变。传统纯文学创作将借鉴其他类型创作的叙事资源,更强调现实感和可读性,更进入时代,深入生活现场,同时也努力获得更广泛的读者。非虚构、类型小说也会更进一步地重视文学性,非虚构写作不会是过去的报告文学,类型文学也不会是以往纯粹娱乐的通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