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源|小剧场吕剧《归·源》:吕剧创新发展的一次可贵探索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采访人员 黄体军
“好一场鹅毛大雪落纷纷,落尽了悲欢离合泪涔涔。好一场酣畅烈酒饮愤愤,饮尽了喜怒哀乐苦沉沉……却奈何,借酒浇愁愁更甚,凭雪覆伤伤越深。天问地问自扣问,酒冷雪寂无回音……”生活的真相往往是残忍的:一边是惨遭毒手的生父,呈状纸申怨的生母,一边是杀害父亲的凶手,但又是恩重如山,养育自己十八年的养父,叫了十八年“徐继祖”一夜之间成了“苏秦”,得知真相后他该何去何从?
小剧场吕剧《归·源》近日在济南百花剧院精彩亮相并连演数场,引起了众多观众的共鸣,大家随着剧中人也一次又一次经历了法与情的较量。同时,该剧在演出形式上的诸多创新之举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归·源|小剧场吕剧《归·源》:吕剧创新发展的一次可贵探索
文章插图
一场关乎法与情的生死较量
《归·源》改编自明话本小说《苏知县罗衫复合》,由两件罗衫作为道具串联起一桩惊天命案:徐家老爷徐能是一位仁善乐施的士绅,一日,徐府门外来了一位自称无忘的师太,为小小年纪已高中状元并被任命为监察御史的徐家少爷徐继祖祝贺生辰,但她真正的目的却是为了刺杀仇人徐能,因徐继祖相护,结果不但刺杀不成,还差点被徐能打入牢狱。师太呈上血状,一口咬定十八年前自己随中了进士的丈夫苏云赴金华府兰溪县任知县途中,被贼人徐能所害,请身为御史的徐继祖作主。徐继祖答应秉公断案,定要查个水落石出。盘问之下,师太举老家涿州婆母所赠两件罗衫为证,一件由她穿着,另一件留于老家。不料这件留于老家的罗衫正在徐继祖手上。原来他当年赶考途中借宿涿州,一位婆婆曾赠送罗衫,拜托他寻访失踪十八年了的儿子苏云和儿媳郑月素。两件罗衫皆上绣比翼双蝶,并蒂莲花。真相逐渐大白,眼前的师太正是当年的郑月素。徐能陷入慌乱,先是许以荣华富贵,求师太撤状,后又想火烧罗衫毁灭罪证,此罗衫正是当年郑月素生下徐继祖后,包裹婴儿的贴身罗衫。自此,徐继祖终于明白,他就是当年被以罗衫包裹弃于路旁的婴儿,养育他十八年的慈父徐能原来是杀害他生父的凶手。气愤之下,他欲以金钗刺死养父,但十八年的养育之恩又让他最终放下了金钗。是为亲生父亲报仇雪恨,将养父绳之以法,还是念旧情放他一条生路?大雪之夜,徐继祖成了苏秦,并陷入百般纠结中。最终,他似是开悟,转而怅然:我不当网开一面妄助纣,举棋不定成困窘,我不当徇情枉法纵疾救,以权谋私蒙耻羞,惩恶扬善守正义 明辨是非公道求;除暴安良净陋垢, 归本逐源还清流!此时,剧情突转,养父徐能以自尽谢罪。两件罗衫复合,母子相认,徐继祖的身份最终回归到苏秦,但得知大仇已报后,郑月素嘱儿子苏秦“要恪守心念,清正廉洁,切不可贪赃枉法,为害百姓”,而后决意重入空门……
归·源|小剧场吕剧《归·源》:吕剧创新发展的一次可贵探索
文章插图
一出思考应多于掌声的戏
《归·源》共分五幕,分别为行刺、追凶、究根、诘问、痛归,五幕之间可谓环环相扣,悬念迭生,如抽丝剥茧,最终使真相水落石出。但其中的戏核却是第四幕诘问,这一幕将主人公内心关于法与情的撕扯推向了极致,同时也是他对自我身份的一次重新认定——我是谁?我是徐继祖还是苏秦?这犹如将主人公置于火堆上蒸烤,使人物形象的张力达到了最大化。与此同时,观众似乎也跟着主人公经历了一场自我幻觉术——真乃人生如梦,梦如人生!人性本源何在?又何以归源?
就整体观感而言,我的一个突出印象是,这是一个思考应多于掌声的戏。戏剧可以从故事到故事,以小见小,也可以从故事上升到隐喻的层面,以小见大,从而具有一种形而上的意义,《归·源》显然属于后一种,这也是我更欣赏的一类戏剧。当然,意义不可单一化,概念化,绝对化,最好有留白,给观众留下思考的空间。这类戏剧最忌讳的是作者直接跳出来作“演后谈,”而高明的作者总是隐于人物和故事后面,因为他知道,形而上的意义应该是由血肉丰满的人物和生动有致的故事支撑的,应该是观众切身感受到的,是由剧情水到渠到引出的。应该说,《归·源》比较好地做到了这一点。
从剧场效果上讲,很多创作者希望掌声越多越好,剧场气氛越活跃越好,这当然是可以理解的,比如,有的喜剧把“从头笑到尾”作为宣传的重点和成功的标志,有的悲剧提醒观众带两块手帕,一块湿了,换另一块,这也不能说有什么不对,但一个开放包容的社会应该给各种戏剧风格以呈现的空间,比如一出安静的诗意荡漾的戏,一出尽量让观众保持安静,留有思考空间的戏。像《归·源》这类戏,我倾向于认为,剧场气氛还是“冷一点”好,不那么热闹为好,让观众思考多于掌声,反而是它的成功之处。当然,小剧场的环境要求观众保持安静,以免干扰演员的表演,那是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