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些被吃掉的殷墟甲骨文|「青未了」茅永辉专栏 | 考古发掘


差些被吃掉的殷墟甲骨文|「青未了」茅永辉专栏 | 考古发掘
文章插图
文|茅永辉 编辑|燕子 图片|网络
话说我国古代的商朝从汤开始,经历了三百多年,都城搬迁了五次。到了商王盘庚时,将国都从奄(今山东省曲阜市)迁到殷(今河南省安阳市西北小屯村一带)。盘庚迁都于殷以后,进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使商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一直到商代灭亡,历时二百七十多年,国都再也没有搬迁过,因此,历史上把商朝叫作“殷商”、“殷朝”或“殷代”,简称“殷”。至殷商国亡纣死,其国都为墟。这就是后来被称作的殷墟。
因为1899年在此发现占卜用的甲骨刻辞,殷墟成了中国历史上可以认定确切位置的最早的都城。因为是都城,决定了殷墟不是一般的建筑,而是一个国家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军事中心和文化礼仪中心,她是一个王国的缩影,是其他遗址没办法相比的。这一点,可以从不断被发掘的大量文物中得到充分印证:甲骨文光彩夺目。如果说文字的出现意味着人类走出了结绳记事的洪荒年代,那么,甲骨文的发现就是照亮中华文明的一盏明灯。截止目前出土的单字共有4500个,已识2000余字,公认千余字。甲骨文是一个文明的符号,文化的标志,她把有记载的中华文明史向前推进了近五个世纪,更验证了包括《史记》在内的一系列文献的真实可信;青铜器独一无二。1978年的考古发掘中,就出土青铜容器4000余件。青铜器的规模、体形都表明,殷商时期的浇铸工艺和生产组织都已经高度发达;墓葬群世界罕见。殷墟发掘以来,累计发现墓葬达8000余座。作为非常明确的商朝古都,这些墓葬群,对于探询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意义非凡;大建筑填补空白。在殷墟东北方向探明的一座470多万平方米的洹北商城,其中仅一号基址就有170米,面积达1.6万平方米,接近七个故宫太和殿面积的总和。除此之外,在历法、数学、医学等方面的发现也充分证明,殷墟时期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对人类科技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殊不知,这么一个照亮煌煌华夏的殷墟文化,其惊天发现却极富戏剧性。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的一天,一个喜欢收集和研究古代文物的学者王懿荣患疟疾,到北京老中药店达仁堂抓了一副中药。其中的一味“龙骨”引起了王的好奇,顺手拿起“龙骨”仔细一看,发现上面刻有很多有规律的花纹,而且做工非常精细。于是,这个有名的金石学家,对这些带花纹的“龙骨”进行了精心研究,认出它就是商代用于占卜的甲骨文。从此,又经过许多学者的深入研究和考证,确凿证明了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郊的小屯这个挖出“龙骨”的地方,就是我国商朝的国都遗址。回头想想,这个“龙骨”多亏因为“可以入药”而进了药店,并且被一个金石学家发现。如果当初是因为“可以入膳”而进了骨头汤馆,那是不是早早就连个渣滓也不剩了啊!
其实,殷墟甲骨文那震撼世界的巨大魅力,并非仅仅因为她的年岁。据称,陕西省考古工作者在西安市西郊斗门乡花园村原始社会遗址中发现的一批甲骨文,分别刻在一个骨竿、一颗兽牙和若干块兽骨上,这种甲骨文字体细小,笔画细若蚊足却刚劲有力,字形清晰,字体结构布局严谨。专家考证后指出,这种甲骨文的出土遗址属龙山文化晚期,距今约四千五百年到五千年,也就是说,比殷墟甲骨文还要早一千二百年以上。还有两种甲骨文,虽不及上述的古老久远,但也有其独到之处。一种是微刻甲骨文。这批甲骨文发现于陕西省岐山县古周原凤雏村。文字小如芥籽,笔画细若秋毫,但字迹清晰、刻画流畅。这批甲骨文是西周时期的作品,记载的多是西周灭商之后,周文王晚年到周康王初年的内容。但为何刻这么小?在古代尚没有放大显微技术的情况下,是用什么工具刻出,又是怎样辨认的?至今都是未解的迷。还有一种甲骨文在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被发现,这种甲骨文刻在陶器上,专家考证这种甲骨文距今有两千多年。因为此字又与彝文的发展有密切关系,故被学界称为“彝族甲骨文”。 “彝族甲骨文”发现后,专家们经过了数十年的潜心研究,最近才被成功破译。
然而,殷墟甲骨文证实了一个王国的存在,加之在百余年里的大量考古发掘,所以,任何一种其他的甲骨文,都无法与之相提并论。
殷墟甲骨文的辉煌灿烂,以及她那被发现的传奇色彩,让我们很自然地产生一个疑惑:我们到底有多少曾经被“吃”掉、正在被“吃”去、将会被“吃”着的文字和文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