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真国色|刘禹锡为了抒发壮志,写了一首诗赞扬牡丹,最后两句流传千古

在中国古诗词中,各种花卉是十分常见的意象。比如说,梅花一般代表坚韧傲然的性格: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梅花》
桃花一般用来象征爱情: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诗经·桃夭》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崔护《题都城南庄》
牡丹真国色|刘禹锡为了抒发壮志,写了一首诗赞扬牡丹,最后两句流传千古
文章插图
至于牡丹,一般来说代表了倾国倾城、雍容华贵。古代咏牡丹的诗作也很多,但是流传最广的,恐怕还得属刘禹锡的一句"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全诗如下:
牡丹真国色|刘禹锡为了抒发壮志,写了一首诗赞扬牡丹,最后两句流传千古
赏牡丹
唐代: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庭前芍药妖无格"——庭院前面的芍药妖娆美艳,却没有品格。
芍药这种花一般是美丽妖娆的。比如说,柳宗元《戏题阶前芍药》的第一句就是"凡卉与时谢,妍华丽兹晨",其中"妍""华""丽"都指向了芍药美丽动人的这个特点。秦观《春日》里则有"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之句,说明了芍药是"有情"之花,刚好与本诗里的第二句中的"少情"相对立。
牡丹真国色|刘禹锡为了抒发壮志,写了一首诗赞扬牡丹,最后两句流传千古
文章插图
只可惜,芍药虽然美丽多情,但是在刘禹锡的眼中却是缺少品格的代表,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某些谄媚讨好的青楼女子,虽然貌美如花,多才多艺,却缺乏人格魅力。
"池上芙蕖净少情"——池塘上面盛开的芙蕖虽然洁净,却缺少情调。
"芙蕖"指的是已经开放的莲花。关于莲花的诗文,最著名的当属周敦颐的《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篇作品认为莲花是"花之君子者也"。
尽管如此,刘禹锡仍然觉得芙蕖过于寡淡,缺少情调,有点无趣,很容易让人觉得像清心寡欲的圣女,只可远观,不可深交,没有人间烟火味,格调倒是够高了,距离却太过遥远。
牡丹真国色|刘禹锡为了抒发壮志,写了一首诗赞扬牡丹,最后两句流传千古
文章插图
本诗的前两句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不仅在声调和节奏上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而且使读者易于理解内容,读了上句就能迅速体会下句的意思,获得阅读的优美感和流畅感。
诗圣杜甫就有一首诗,只有四句,却两两对偶,和谐工整,成为经典名作:
绝句
唐代: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牡丹真国色|刘禹锡为了抒发壮志,写了一首诗赞扬牡丹,最后两句流传千古
文章插图
"唯有牡丹真国色"——只有牡丹花才是真正的国色天香。
"国色"指的是一国中最美丽的女子,这里用来形容牡丹花。与苏轼并称"苏黄"的黄庭坚在其作品《书幽芳亭记》中就说道:"士之才德盖一国,则曰国士;女之色盖一国,则曰国色。"
而要成为"国色",说明至少大多数人都认可这个女子的容貌,有一定的国民度,不可能是隐居深山的世外高人;同时她代表了一个国家的形象,可以登上大雅之堂,因而也不太可能是风尘女子。
牡丹真国色|刘禹锡为了抒发壮志,写了一首诗赞扬牡丹,最后两句流传千古
文章插图
"花开时节动京城"——到了花开的时候轰动整个京城。
只有像牡丹这样既有品格,又有情韵的花,才能名动整个京城。
诗言志,刘禹锡也想成为牡丹这样的花。"芍药"指的是一些妖颜惑主的小人,只知道谄媚讨好皇上,"芙蕖"则指的是远离庙堂,独自隐居的隐士,虽然身负才华,却偏安一隅。"牡丹"则是运用自己的能力,真正为国为民服务。
刘禹锡曾经被贬在外二十三年(可以参考他的诗句"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才被再次召回京都,但是他并没有自暴自弃,反而是仍然踌躇满志,准备卷土重来,与好友白居易的心态完全相反。白居易被贬后受到了极大的心理创伤,再次被提拔也开心不起来。
牡丹真国色|刘禹锡为了抒发壮志,写了一首诗赞扬牡丹,最后两句流传千古
文章插图
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不能说隐居就是大逆不道,只不过,刘禹锡的积极向上、坚韧不拔更加令人佩服和感动。